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12月23日 星期一

    “这是一片文风昌炽的土地”

    ——福建漳州龙文区重教兴教纪实

    马跃华 沈少辉 《 光明日报 》( 2013年12月23日   06 版)

        “这是一片文风昌炽的土地”,站在福建漳州龙文区有“闽南第一碑林”之称的云洞岩上俯瞰龙文区,当地人总是习惯用这样的开场白。这里有朱熹的遗风,还有历代名人如陈淳、蔡烈、黄道周等理学家开坛设学,文风炽盛,重教兴教。从那时候起,在这座理学山下,这里的人传承了理学家们的“风骨”,学风鼎盛。

     

        日前,记者走近漳州市龙文区,感受这里闻名遐迩的重教兴教之风。

     

    家门口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

     

        来到漳州市第二实验小学,一座设计新颖的大门便展现在眼前,学生正在这5986平方米的校园里幸福地学习,他们坐在教室里感受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带来的好处,他们奔跑在按国家标准设计的250米塑胶跑道。这所2013年秋季才开始招生的学校,不仅承担着龙文区课程改革实验及教学改革的所有课题,还先后获得漳州市教学常规管理优秀学校等32项荣誉。

     

        今年9月,龙文区步文中心幼儿园、郭坑中心幼儿园两所公办幼儿园正式开园,结束了龙文区无公办幼儿园的历史。明年龙文区将实现每一个乡镇有一所公办幼儿园。

     

        漳州一中龙文分校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建成后将是一所可容纳2400名学生的4万平方米校舍,这让龙文区百姓兴奋不已,因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高起点的建设,与龙文区的投入是分不开的。近年来,龙文区财政对教育的拨款坚持高增长,使教育成为公共财政的第一大支出。

     

    城乡学子同享均衡的优质教育

     

        为了教育均衡发展,让农村和城市孩子同等享受均衡的优质教育,近年来龙文区累计投入2亿多元,大力推进教育资源整合,全面撤并办学条件差的农村中小学校,集中有限财力投入整合后的新校。

     

        “学校每一间教室都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标准的塑胶跑道,人工草皮操场,还有电脑室、音乐室、图书室等。”蓝田开发区实验小学李港发老师说,原来根本不敢想象农村的孩子也能在一个这么现代化的学校上学。

     

        “孩子能上优质校,农村家长谁不赞同啊!”龙文实小王莲桂老师介绍说,教育资源整合得到周边村民们的全力支持,新校区60亩用地从丈量到征迁仅用了10天。如今,龙文实小学生数有1000多人,多媒体教学设备一应俱全,办学质量迅速提高。

     

        龙文区还建立教师轮岗交流制度,名校的名师到边远的农村学校任教、支教,让每个孩子享受到同等教育资源。

     

    对所有外来员工子女敞开大门

     

        经济的迅速发展,外来务工人员的增多,带来的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就学问题。龙文区提出“一同上学、一视同仁、一个都不能少”和“同等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同等享受‘两免一补’政策”。龙文区教育局的态度也很明确:如果发现哪所学校拒收,不仅校长免职,学校所在村的村长和书记也要一同受处分。

     

        早在2006年,龙文区所有公办中小学校都对所有外来员工子女敞开大门。龙文区实验小学还针对中年级插班的外地学生,成立专门教育组,确保学生跟上学习进度。今年秋季,龙文区公办学校接受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读5667人,占全区中小学学生的1/3,政策覆盖率达到100%。

     

        龙文区服务外来学生入学的举措,为当地企业赢得充足的工人。目前,1万多名外来务工人员在龙文区安心发展,人数还在不断增加。(本报记者 马跃华 本报通讯员 沈少辉)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