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12月17日 星期二

    碧海云端写奇迹

    ——记脑颅手术后重返蓝天的飞行员沈文杰

    刘小兵 《 光明日报 》( 2013年12月17日   04 版)

        “加力起飞。”随着指挥员的口令,北海舰队航空兵某团飞行员沈文杰驾机直刺云霄……谁能想象,这名身手矫健、叱咤海空的尖刀飞行员,曾是做过开颅手术的肿瘤病人?

     

        2010年,沈文杰接受开颅手术治疗。一年后,他挑战人生极限,在碧海云端书写生命奇迹。

     

    当堂堂正正的战斗员

     

        2010年3月的一个周末,沈文杰的妻子发现丈夫全身抽搐,连忙叫来急救车送去了医院。医院诊断为脑膜瘤,需要开颅。“脑膜瘤”和“开颅手术”的字眼,让沈文杰担心不已。手术前,他向医生问得最多的一句话是:“我还能再飞行吗?”

     

        手术非常成功,脑膜瘤顺利取出。手术后,按照《海军飞行人员管理规定》,如本人申请,可以办理停飞并安排休养,直到退休。但沈文杰义无反顾地选择战鹰、选择蓝天。

     

        复飞后的沈文杰驾机升空的热情势不可挡。平时训练中,一遇高难课目,他总是第一个申请领受;每逢战斗巡逻,他总是要求延长自己的战位时间;他还积极主动地要求带教新员尽快放单。这时候许多战友劝他,少飞点就行了,不要太拼了,训练时把难度降一点、强度小一点。沈文杰说:“我复飞是为了完成急难险重任务、为了挑战自我,当一个堂堂正正的战斗员。”

     

    信奉自己的弯道理论

     

        2013年4月,沈文杰迎来复飞后的一次重大挑战:他所在团组织实施一场远程奔袭演练,飞行难度系数很大。出征前,沈文杰做了精心准备,与战友共同制订协同程序和起落方案,并开展夜航特情和陌生机场降落的模拟演练。次日凌晨,沈文杰和编队经长途奔袭后安全着陆,创造了海军部队同型机远程奔袭训练多项历史性纪录。

     

        沈文杰从一名新飞成长为飞行骨干,信奉的正是自己的弯道理论:坚持早飞一点、主动一点,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汗水。1990年秋沈文杰考入飞行学院后,抓紧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学习航空理论、钻研飞行技术:为摸清飞机架构原理,他曾在图书馆待了整个夏天;对训练的任何动作,他都一招一式反复揣摩,做到尽善尽美;每次飞行课目,无论是否简单,他都当成实兵演练。天道酬勤,他最终以全优学员的身份通过毕业考试。

     

        2006年,某型飞机列装沈文杰所在部队,作为飞行技术骨干,他参加新机改装。新机科技含量高,改装跨度大,没有现成的飞行教范,没有同型教练机辅助,只能靠勤奋赢得改装主动权。改装期间,沈文杰与其他飞行骨干夜以继日地攻关,编写飞行教材,圆满完成改装任务。

     

    大浪潮中“一路领军”

     

        “我想复飞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总放不下那些带教的新飞,总想让他们尽早放单。”沈文杰一直把带教新飞当作自己飞行事业的头等大事。说到这个话题,沈文杰的徒弟唐扬扬颇有感慨:别看我师傅平时内敛寡言,可是一到飞行训练上,他就会变成苦口婆心的“老婶”。

     

        有一次小唐和沈文杰一同驾机练习起降动作。在进行实操前,沈文杰先带着小唐来到模拟训练室,逐步逐项讲解动作要领和注意事项。到飞机上后,小唐在三转弯着陆时,飞行高度保持不够好,杆力也相对较大。沈文杰发现后开始“喋喋不休”。慢慢地,小唐逐渐理解了“老婶”的良苦用心,有时候出任务前“老婶”不在耳边唠叨几句,心里还会感觉空落落的。

     

        历经生死考验的沈文杰,在团队建设的大浪潮中“一路领军”:第一批放单飞、第一批打实弹、第一批进入超低空飞行、第一批进入夜航训练、第一批成为带教长机、第一批成为飞行教员……诸多的第一,让他翱翔海天的羽翼愈显丰满,屡创佳绩。(本报记者 刘小兵)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