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12月09日 星期一

    南水北调,泽润亿万家

    李 慧 《 光明日报 》( 2013年12月09日   10 版)

        日前,南水北调东线一期主体工程已经完工,正式通水。为了等待这一历史性时刻的到来,南水北调工程已经走过了十年多的坎坷之路。如今,一泓长江水将通过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一路北上,输送到缺水严重的北方。

     

        南水北调工程对于我国北方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有着怎样的战略意义?这一人类水利史上的奇迹是如何创造的?工程建成后又将给沿线带来哪些综合效益?

     

    从南国到北方 千里送水意义何在?

     

        把水资源从南方调到北方,南水北调工程跨越了数千里路程。面对滚滚北上的水流,人们不禁要问,这一渠清水为何要历经这样的长途跋涉?

     

        工程的建设缘于我国水资源分配不均的严峻现实。

     

        据统计,中国水资源总量2.8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但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广袤的长江流域以北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19.6%。

     

        “北方水资源短缺主要是由于气候干旱少雨,人口增长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加剧了这种趋势。”国务院南水北调办总工程师沈凤生说。

     

        其中,黄淮海流域是中国水资源承载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最不相适应的地区。该区域国内生产总值、耕地、粮食产量均占全国的1/3以上,而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的1/14,资源性缺水非常严重。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黄淮海平原发生持续干旱,缺水范围不断扩大。为了维持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不得不过度开发利用地表水,大量超采地下水,造成黄河下游频繁断流,淮河流域严重污染,海河流域基本处于“有河皆干、有水皆污”和地下水严重超采的严峻局面。黄河、淮河、海河三大流域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分别高达67%、59%和94%,水资源承载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可以说,黄淮海流域正面临一场空前的生态环境危机。

     

        为解决北方水资源短缺问题,我国开始实施南水北调这个规模宏大的战略构想,通过人工建设输水网络,每年将数百亿吨水,从郁郁葱葱的南国调到干燥缺水的北方。

     

    从构想到现实 “水上长城”如何铸就?

     

        回望历史,从构想到现实,南水北调已经跨越了半个多世纪。

     

        1952年,毛泽东主席在考察黄河时就提出了南水北调的宏伟构想:“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

     

        改革开放后,南水北调被正式提上日程。1978年3月,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正式提出:“兴建把长江水引到黄河以北的南水北调工程”。

     

        1995年12月,南水北调工程开始全面论证。

     

        2002年12月2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我国历史上最大的调水工程就此展开。

     

        南水北调共分东、中、西三条线路。东线工程从长江下游扬州江都抽引长江水,一路经隧洞穿过黄河输水到天津,另一路向东输水到烟台、威海,一期工程解决山东、江苏缺水问题,二期工程解决天津缺水问题;中线从丹江口水库陶岔渠首闸引水,沿线开挖渠道,在郑州以西穿过黄河,沿京广铁路西侧北上,一期工程解决河南、河北、北京、天津缺水问题;西线在长江上游通天河、支流雅砻江和大渡河上游筑坝建库,开凿输水隧洞,调长江水入黄河上游,解决涉及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等6省(自治区)黄河上中游地区和渭河关中平原的缺水问题。

     

        经过十年多时间,一条水上“长城”正在渐渐成型。

     

        然而,建设的难度却是史无前例。

     

        南水北调东、中、西线干线总长度达4350公里,不仅有水库、渠道、水闸,还有大流量泵站,超长超大洞径过水隧洞,超大渡槽、暗涵等,复杂性、挑战性都超过以往。

     

        南水北调东、中线工程刚好处于我国文化和历史的集中区域。中线工程,自南往北,依次经过楚汉文化、夏商文化、燕赵文化,最后是畿辅文化,其文物聚集度相当高,文物保护压力巨大。

     

        不仅如此,在开工建设之前,已经有相当一部分河段处于严重污染状态,有人担心“南水北调”会不会成“污水北调”?

     

        为解决这些难题,南水北调人进行了种种努力。

     

        在工程建设管理上,以项目法人为主导。在决策上注重咨询,成立专家委员会,对重大技术、经济、管理及质量等问题进行决策咨询,对工程建设、生态环境、移民工作的质量进行检查、评价和指导,有针对性地开展重大专题的调查研究活动。中线穿黄工程、丹江口大坝加高、湍河输水渡槽、东线泵站群工程……南水北调是世界水利工程史上一个又一个奇迹。

     

        由于沿线文物众多,南水北调工程多次改变线路。选线论证阶段,中线特意绕开河南安阳殷墟、郑韩故城及河北邯郸赵王城、赵王陵等文物保护单位。在工程实施过程中,东线发现陈庄西周城址,渠道为之改线。

     

        不仅要往北送水,还要送干净卫生的水,这是南水北调的两项重点任务。在加强工程建设的同时,南水北调人高度重视沿线水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建设,不断加大治污和生态建设力度,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打造千里“绿色长廊”,生态效益凸显。

     

    从经济到民生 综合效益怎样体现?

     

        南水北调对确保粮食丰收的作用让沿线农民感到欣慰,而南水北调给北方带来的影响还远远不止于此。

     

        专家指出,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将为黄淮海流域每年提供448亿立方米水量,相当于为北方地区新增了一条黄河。从社会效益到经济效益再到生态效益,南水北调将大大提高黄淮海地区的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提供良好的人居环境和生态产品,促进区域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在社会效益方面,南水北调规划区人口4.4亿人。仅东、中线一期工程直接供水的县级以上城市就有253个,直接为1.1亿人提供清洁的饮用水源,其中逾700万人将告别长期饮用高氟水和苦咸水的历史。

     

        在经济效益方面,东、中线一期工程通水后,每年可为沿线地区增加工农业产值约500亿元。在建设期间,每年可以拉动全国经济增长0.2~0.3个百分点,可增加就业人口50万~60万人。

     

        在生态效益方面,东、中线一期工程通水后,原来被长期挤占的农业和生态用水将逐步得到退还,其中被城市挤占的15亿立方米水量将归还于农业;其次,城市超采的36亿立方米地下水将被逐步替代,北方地区地下水严重超采的局面将逐步得到遏制。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推进,在南水北调工程提供水资源的支撑和保障下,南水北调沿线地区必将建设成为自然资源持续利用、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人们生活质量持续提高、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绿色经济区和‘美丽中国’示范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科院水资源研究所所长王浩说。(本报记者 李 慧)

     

        链 接

     

    南水北调工程世界之最

     

        (一)世界规模最大的调水工程

     

        (二)世界上供水规模最大的调水工程

     

        (三)世界距离最长的调水工程

     

        (四)世界上受益人口最多的调水工程

     

        (李慧整理)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