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村民在家门口的文化礼堂里看书、健身、下棋、听讲座;晚上,村民在礼堂内观看演出、电影。如今,活动丰富的文化礼堂,正悄然改变着温州城乡居民的精神生活。截至10月底,温州已建成今年301家计划任务中273家农村、社区、民营企业文化礼堂,走在全省前列。
“文化礼堂,精神家园。”温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胡剑谨说,文化礼堂充分融合传承传统文化、弘扬主流价值、丰富文体活动等功能,成为当地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平台和巩固引领基层群众思想主流的重要阵地。
文化礼堂与祠堂共建共享
地处浙江省最南端的苍南县,宗族文化兴盛,据统计,苍南共有农村祠堂706所,自发开展文体活动的仅占6%。
苍南县大胆创新,利用祠堂闲置资源传播先进文化,动员群众将祠堂改建为农村文化中心。在尊重原有宗祠建筑风格和祠堂功能的基础上,对祠堂进行改建,增设图书馆、电子信息室、书画室、棋牌室等文体场所,增购书籍、电脑、电视,使群众实实在在感受到益处。
灵溪镇溪心村曾氏祠堂,是一座非常美丽的仿古建筑。改建后,门口的西北边增加了健身和篮球运动两用的小广场。东边的墙外是介绍村史村情、乡风民俗、崇德尚贤的宣传长廊。两边厢房的一楼有乒乓球桌、台球桌等,二楼设有稻作文化实物展览室、音乐室、农函大教室、图书室等。中间的天井,平时作为羽毛球场之用,也是举办各类比赛、音乐表演的好场所。
目前,苍南县已有74所祠堂成功改建为农村文化中心,其中14所礼堂整合提升成为“文化礼堂”。钱库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主任章定华说:“文化礼堂建设只有符合民意,才能真正成为村民想唱就唱的梦想舞台。”开蒙礼、成人礼、敬老礼等在礼堂内逐一再现;综合培训、图书阅览、春泥活动、体育健身等一应俱全;读书会、球类比赛、南拳表演、社戏演出……这些群众认同和喜闻乐见的方式,不断充实建设文化礼堂内容,使其真正成为群众的精神文化高地。
依托村落文脉体现个性
据介绍,温州市文化礼堂建设总的标准是“五有三型”,即有场所、有展示、有活动、有队伍、有机制,学教型、礼仪型、娱乐型。标准虽相同,但温州各村的特色却尽情“绽放”。光是永嘉县就有草根文化礼堂、古村文化礼堂、红色文化礼堂、企业文化礼堂等多种特色文化礼堂。
温州各地依托不同的村落文脉,挖掘地方特色文化,因地制宜地打造了一批个性文化礼堂。瓯海区杨宅的“侨乡文化”、龙湾区河滨的“善文化”、瑞安市溪坦的“梅源文化”、永嘉县屿北的“红色文化”等。乐清市文化礼堂建设结合“细纹刻纸”“黄杨木雕”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蒲岐抬阁”“二月二庙会”等特色民俗;平阳县梅里文化礼堂与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剧”的保护与传承相结合。
鹿城区驿头社区是个有数千年历史的古村落,典雅的古屋、淳朴的民风,无不透露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这里是有着温州血统的华裔加蓬人——非盟委员会前主席让·平的父亲程登云的故乡。驿头文化礼堂加入了中加友谊馆、民俗展览馆、让·平祖居、程登云故居的“四馆”展示,保留了千年的文化传统。
结合民营企业众多的特色,温州还着力推广“村企共建”模式,指导30家知名民企建设文化礼堂。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一民营企业出资2000万元帮助所在村建设文化礼堂。
让文化礼堂花开乡野
“文化礼堂是其外在形式,精神家园才是其内在本质。”胡剑谨提出,落地生根、可持续发展是文化礼堂的建设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从内容上重视内涵建设、从参与上重视机制建设。
温州按照“文化礼堂、精神家园”的功能定位,充分整合和传承传统文化、弘扬主流价值,注重内容建设、思想道德建设,把文化礼堂化为村民需求的精神元素,进而打造成为有凝聚力、向心力、归属感的精神家园。在建设前,各地都深入基层进行了调研,实地了解基层群众的想法和要求,在此基础上研究实施方案。
文化礼堂要聚“人气”,更需要专职人员的管理、组织。为此,温州每个建成的文化礼堂都配设了“文化导师”,建立时政宣讲员、文体辅导员、科普指导员、文明督导员、文物普查员、舆情信息员、网络评论员、法制宣传员等“八大员”队伍来确保组织、管理。同时,乡镇(街道)社区明确一名干部负责文化礼堂工作,并配备文化礼堂专(兼)职管理人员,负责日常服务管理。
“文化礼堂工作的开展要体察民意,符合老百姓的意愿,做老百姓喜欢做的事。”胡剑谨表示,温州将通过努力,建成一大批集学教型、礼仪型、娱乐型、长效型于一体的文化礼堂,预计至2015年,全市六成以上的农村和城市社区都将建成文化礼堂。(本报记者 陆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