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11月13日 星期三

    着眼于学生一生的发展

    ——哈尔滨尚志小学文化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 《光明日报》( 2013年11月13日 05版)

        在哈尔滨有这样一所小学,它以英雄的名字命名,注重民族精神的传承,把学生当作学校的主人和课堂的主角,让上课成为一种快乐的体验——这就是哈尔滨尚志小学,1925年建校,前身是“哈尔滨第一女子学校”。1946年哈尔滨市解放,为纪念抗日民族英雄赵尚志将军,原“第一女校”更名为哈尔滨尚志小学。

     

        走进这所有着近90年历史的小学,映入眼帘的不仅是美丽而富有文化气息的校园环境,更有脸上绽放着甜美笑容的学生们。“客人好”“老师好”,从学生身边走过,他们都会停住,问好。

     

        “这是学校文化育人带来的美丽风尚。文化对人的影响是长期的、无形的,为此学校制定了《尚志小学文化发展战略》。我认为教孩子一天就要想着孩子一生的发展。”校长蒋本宏如是说。

     

    传承“尚志精神” 塑造师生的“魂”

     

        在尚志小学任教的张老师告诉记者,要了解学校,首先要从浓缩了尚志文化的校徽开始。“校徽上的红色代表自由,金色代表光明。上方是学校的校训‘尚济世之德,志浩然之气’,中间展现了赵尚志将军骑马英勇作战的场景,下面是建校时间。在重大节日和常规活动中,全校师生统一佩戴校徽。”张老师一脸骄傲地介绍。

     

        在学校五楼的赵尚志展厅,四年级五班王则雅同学认真为记者讲解:“客人请随我来,这里展示的是赵尚志烈士的生平、参加过的战役以及赵尚志烈士的相关报道,让我们从中感知赵尚志将军的高风亮节,学习和弘扬尚志精神。”作为校园文化使者,她担任讲解工作已有两年时间。

     

        为了更好地传承尚志精神,让尚志精神影响下一代青少年,学校专门设立了赵尚志教育基地,在全校选拔优秀的学生担当讲解员,利用升旗仪式和课间操进行尚志精神宣讲和少年中国说的吟诵。一年级新生入学的第一课,是在这里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蒋本宏表示,以尚志精神为引领,是想用英雄的气质,成就尚志人的思想自由;是想用英雄的个性,塑造一个又一个尚德天下、踏英雄足迹的“小尚志”;是想用赵尚志将军广博的精神哲理,架构起尚志人今天的生活理想。

     

    注重文化浸染 凝合学养的“根”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孩子在他周围——在学校的走廊上、在教室里、在活动室里——经常看到的一切,对于精神面貌的形成都具有重大的意义,这里的任何东西都不应该是随便摆放的。”这句话在尚志小学得到了很好的诠释。

     

        清晨,孩子们步入教学楼,就会听到悠扬的《校园晨曲》。每个班级门口都挂着学生和班主任一起制作的“全家福”,学生和老师俨然成了一家人。每个班级外面都设有开放的小书架和班主任老师贴心的寄语,上万册图书供孩子们自由借阅。每到课间,吸引学生最多的地方就是二楼走廊上的玩具区。下课的时候学生们都跑到这里挑选喜欢的玩具,上课了,玩具又被整齐地摆放回去。校长助理温丽娜告诉记者,这个区域是应学生要求专门建立的。“平时,孩子们可以给校长写信倾吐心声或寻求帮助,校长都会认真答复。只要是对孩子有益的我们尽量满足,这也是为一个学生专门铺设的。”温老师指着玩具区地上用各种颜色泡沫板拼接起来的地垫说。原来,在二年级有个孩子患有自闭症,平时总是喜欢自己一个人坐在地上玩,天冷了,怕孩子着凉。

     

        读书休闲区、储蓄文明区、学生自我服务区等特色楼廊文化的设置,充分的信任给了孩子无声的教育,让每个孩子学会自我管理,成为学校的主人;“尚志新星”的评选、庄严的升旗仪式、“小志愿者”服务等活动的开展,榜样的力量给了孩子无形的影响,让每个孩子自觉受到学校文化的浸染,内化为自身品行。11年来,学校设置的27个楼廊小书架,上万册图书,没有出现过一次丢失或损坏的情况。

     

    打造“乐学课堂” 释放学生的“心”

     

        今年1月,一名学生的考场作文引发了全校教师的教学大讨论。

     

        五年级董冠冶同学写了一篇为一只过度喂养的小猫“减肥”的故事,文中写道:“猫是会吃饱的,不能吃了又吃,人也一样,可老师不管吃得多‘饱’,知识消化多少,白天满堂灌,晚上题海战。累死了!”“看来,师‘喂’徒也应该讲效率和方法了。”

     

        这篇作文引起蒋校长的关注和重视,“一个11岁孩子,却有着这样的洞察力,给我以警醒,让我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他当即组织全校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大讨论,“经过讨论,学校决定改革课堂教学模式,释放学生们的头脑和手脚,打造‘乐学课堂’。”

     

        据学校主管教学的副校长赵永梅介绍,“乐学”的思想在本质上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尊严,激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孩子们愿意学习、主动参与,减轻学生课后负担。

     

        “以前上课,大部分时间是老师讲,学生听,现在课前要精心研究从哪方面激发学生兴趣,在讲课的过程中,学生会积极参与,创造性地提出很多问题,上课溜号的情况没有了。”三年级一班班主任马慧感受到了孩子们的巨大变化。

     

        “本学期,我们又将传统益智游戏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作为乐学课堂的主攻方向,力求把课堂变为学生学习的乐园。”赵永梅说。(本报记者 孙明泉 本报特约记者 张士英)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