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11月13日 星期三

    不见高炉林立却见白鹭栖息

    ——看山东临沂经济技术开发区如何让生态与工业共存

    作者: 《光明日报》( 2013年11月13日 15版)

        占地面积223平方公里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却拥有40多公里长的沿河湿地,不见高炉林立却见白鹭栖息;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1%,单位增加值能耗、COD排放却分别下降16.7%、33.3%;名不见经传,却吸引了多家世界级行业巨头落户,并在此成功举办世界顶级水上赛事F1摩托艇世界锦标赛——

     

        屡屡创造这些奇迹的是全国革命老区中第一个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山东临沂经济技术开发区。他们提高站位,放宽视野,让企业与企业互动,让工业与生态共存,让园区与居民互利,用辩证思维和创新实践演绎着“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传奇。

     

    由造城到造“势”:不扩容反而先瘦身

     

        建于2003年的临沂经济开发区,于2010年底被批准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但是他们没有利用这一时机去盲目造城,而是制造了一种“势”。

     

        接过“国家级”的证书,开发区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对18家重点用能企业和110家“五小”企业实行关停或改造。同时,他们又将排队等待进入园区的蓄电池、酒精、钢铁、印染和焦化等几十个项目拒之门外。据统计,两年半来他们拒绝的高耗能、高污染、低附加值项目投资额达160亿元。一家焦化企业的负责人感叹道:“本来以为开发区升级后会亟待扩容,没想到他们先为自己瘦身。”

     

        瘦身是为了给科学规划,健康发展打好基础、留出空间。目前,这里已形成了工程机械、生物化工、新能源新材料三大主导产业,并做到了“崛起一个板块,形成一个互动链”。

     

        拿工程机械来说。这里汇集了沃尔沃、临工、广西柳工、山东重工、三一重工等大型企业,每年生产工程机械10万多台,而每台机械平均需要上万个零部件。考虑到这一点,开发区同步扶持了40余家工程机械零部件加工厂家。零部件加工离不开钢铁,于是废钢加工产业乘势而上。加工钢铁,就近没有原料,他们又建起了山东省最大的再生资源基地,其中包含国家级“城市矿产”项目——东部铜业公司。上述资源,离不开运输集散,于是开发区规划建设了以钢材五金和再生资源为主的现代物流园。

     

        单个企业要减排、升级,企业或产业间要循环互动,园区既向外部市场敞开,内部又形成某种程度的供需关系——这就是临沂经济技术开发区制造的“势”。你吃我的废渣,我用你的余热,让大部分企业得到了实惠。

     

    由对立到共生:不去破坏而是保护生态

     

        “这里原来就是一条水沟,垃圾遍地,臭气熏天。”走在李公河河边,临沂市环保局经济技术开发区分局副局长王恩建说,“开发区建设的过程中,顺势改造了这条河,你看现在的水质……”他边说边俯身从河里捧起一把水,洗了洗手。

     

        怎么让工业与生态不再对立?开发区要求各企业,上污水处理设施与建生产线同等对待,同步进行,所有生产废水必须达标排放。不仅如此,有近50%的中水又回到生产线被循环利用。区内的化工企业全部建设了清洁下水设施、初期雨水收集池和事故储水池。

     

        开发区内生活污水的集中处理率也达到100%。有个凤翔小区,距离污水处理厂距离较远,管网铺设难度较大,有人建议缓一缓再说。开发区管委会却拿出120万元,单独为该小区建了一处小型污水处理厂,堵塞了这个小漏洞。

     

        对废水是这样,对废气、垃圾的态度也是一个样。目前,开发区空气质量一直保持良好,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99.5%,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不去破坏生态,而是保护生态。做到这一步,开发区的决策者和建设者下了很大决心,花了很多力气,也投入了大量资金,各类生态建设投入已达300亿元。

     

    由旁观到分享:不仅不受冷落还让群众共享

     

        “开发的是工业,冷落的是居民。”的确,这样的现象在开发区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但临沂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建设中,充分考虑到了当地23万居民的感受与利益,让他们由开发的旁观者变为发展成果的分享者。

     

        由村民变市民,是第一步。在这个过程中,开发区建设了10大社区,其中就包括全省最大的月亮湾社区。它将周边20个村、近3万人吸纳进来。社区里有绿地、广场,有中小学、科普教育基地,还有行政中心、卫生中心、商业中心、娱乐中心,就连办理金融业务都不用出大门。文艺演出、科普讲座,各类社区活动常年不断。

     

        接下来,是谋生路。辖区内300多家企业,向青年劳动力敞开了大门;全省最大的再生资源基地,让众多中老年人参与到废旧物资回收网络中。工业园区的强劲崛起,造福了一方人民,2012年该区人均工业增加值已达6.2万元。

     

        最后,是美化生活。所有的企业、小区、道路都被河流或绿地环绕,变得不再“赤裸裸”。目前,开发区绿化面积已累计达到1100平方公里,碳汇值同比增长34.8%,碳排放强度同比降低29.8%。更为可喜的是,该区的美景不仅仅是在大路旁、显眼处,而是延伸到角角落落,融入到居民的日常生活。

     

        建区以来,这里没有发生一起重大刑事案件或群体事件。工业园区与当地居民之间,已形成一种互惠互利、互相提升的格局。(本报记者 赵秋丽 本报特约记者 李志臣 本报通讯员 肖常彬)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