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11月10日 星期日

    国之重器看“北斗”

    ——记总参卫星导航定位总站

    《 光明日报 》( 2013年11月10日   01 版)
    总站技术人员在军舰上对舰载北斗装备进行操作培训。新华社发

        作为世界第三大全球导航定位系统,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已为国人所熟知。但守望北斗的总参卫星导航定位总站,很多人不知道。作为铸造国之重器的新型作战力量、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的“国家队”,总站担负着系统研究论证、研制建设、运行管理和应用保障“四位一体”的职能使命。

     

        14年攻坚克难,他们与兄弟单位一道,如期建成北斗一号、北斗二号和军用时间频率三大系统,使我国成为继美、俄之后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总站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测绘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卫星导航定位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16次受到国家和军队表彰,2007年被中央军委记集体二等功。

     

    从零起步,创造“北斗”奇迹

     

        1999年12月,总参卫星导航定位总站正式组建。刚上任不到10天的总站首任主任王小同,就签下“军令状”:10个月内完成我国规模最大的北斗卫星地面应用系统建设任务!当时,北斗一号地面系统8大分系统中只有1个完成研制。

     

        面对一无技术、二无经验、三无人才、四无频率资源的困难局面,在一间不足20平方米的铁皮屋子里,王小同与参与筹建的十几名专家开启了北斗创业之旅。经过200多个日夜的鏖战,总站官兵完成了7个分系统、上百个子系统的研制建设和上千台套设备的进场安装调试。

     

        2000年10月,北斗导航系统的第一颗卫星送入轨道;两个月后,第二颗卫星成功发射,世界瞩目。我国跨入了世界卫星导航“第一方阵”。

     

        为抢占战略高地,总站官兵坚持“边研制一号边论证二号、边建设二号边参研全球系统”的迭代建设思路,仅用6年时间就建成了军用时间频率系统,使我军拥有了统一的高精度时间基准,结束了依靠GPS授时的历史。

     

    自主创新,“北斗”走向世界

     

        “实施创新驱动才能把握战略主动,依靠自主创新才能实现自主可控。”总站主任王瑶有感而发,“创新目标必须从‘追踪前沿’定位到‘抢占高点’。”

     

        当人们对是否启动双星定位系统建设还存有质疑时,总站总工程师谭述森就带领科研人员,为中国特色卫星导航体制“铺路”。他们创造性地提出集定位、通信和授时三大功能于一体的工程建设方案,使我国仅用两颗卫星和地面高程数据库就实现了卫星定位。在理论创新的引领下,信号快捕等重大难题的技术路线随之确定,全天候、高精度、快速实时的北斗一号应运而生。

     

        较之北斗一号体系,北斗二号系统更庞大、技术更复杂、战技指标更高。作为任务主体单位,总站一路突破,创造了卫星导航领域的多个“首次”:首次提出“定位报告”与“连续导航”两种功能深度融合的技术体制;首次提出“导航系统与增强系统一体化设计建设”总体方案;首次采用高精度激光时差测量方法……

     

        一项项闪耀着“中国创造”光芒的成果,推动中国“北斗”成功走向世界。

     

    能打胜仗,“北斗”服务发展

     

        北斗系统是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信息基础平台,稳定运行是系统管理最基本,也是最难实现的要求。

     

        2009年,北斗一号两颗卫星超期服役一年多,卫星状态老化、燃料濒临耗尽,系统面临服务中断的危险。500多个日夜,总站官兵采取“预防性维护、预测性备件、预见性排障”等措施,使系统稳定运行率始终超过设计指标,保障了北斗系统持续不间断的稳定服务。2010年10月29日零时,总站指挥大厅灯火通明,指挥员激动地宣布:“北斗二号卫星接替北斗一号卫星操作全部完成,各项服务满足技术指标要求。”

     

        曾在全军范围表彰为“优秀参谋长”的总站副主任赵文军说:“我们把能打胜仗的核心要求贯穿到系统研、建、管、用各个环节,不断提升复杂困难情况下导航定位核心能力。”近年来,总站圆满完成汶川救灾、国庆阅兵、载人航天、应急处突等百余项重大战略保障任务,北斗系统在服务国防和经济社会建设中不可或缺。(本报特约记者 张彦中 本报通讯员 吴 旭 赵海星)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