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南京11月1日电(记者郑晋鸣)本报10月16日在5版头条刊登的调查报道《烧了吧,污染环境;埋了吧,影响产量——秸秆,咋处理?》一文,对农村秸秆焚烧现象屡禁不止,秸秆回收利用率低,秸秆还田处理不科学影响作物产量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稿件一经发表,就在全国产生热烈反响。南京市政府成立专家组研究解决秸秆回收利用问题的对策,并首次明确秸秆禁烧长效机制,对农户秸秆回收的补贴价格提升到每亩40元。
专家、学者来电来信就该篇报道反映出的秸秆回收利用难题进行探讨。上海退休高级工程师朱永康认真阅读本文后,专门给记者写了一封信,对目前秸秆利用状况深感痛心,并为提高秸秆利用率积极献计献策。
关于秸秆回收利用的议题持续发酵,新华社、《新华日报》《南京日报》等媒体成立采访组,多次深入田间地头,就农村秸秆如何处理进行采访报道,支持并进一步解释该篇报道的观点。例如,10月17日,新华社发表的《“乡长到现场也管不了”——直击多地秸秆焚烧怪现象》;10月18日,江苏网报道《南通:秸秆利用,还有哪些难题待破解?》;10月22日,《新华日报》刊登了《秸秆还田影响夏粮产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