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11月01日 星期五

    “草莓教授”姜卓俊

    作者: 《光明日报》( 2013年11月01日 01版)
    姜卓俊(左一)在田间地头给果农现场授课。资料照片

        金秋时节,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鸿得源试验园。一位中年人蹲下身,托起一株草莓苗细细端详。“这就是上次我说的三片叶,已经显蕾了。”他抬起头对试验园园长说,“根据我的判断,现在有两个问题:第一是严重矮化,第二是叶子出现卷曲。一定按照我刚才说的管理,有事情随时给我打电话。”

     

        这位中年人叫姜卓俊,是青岛农业大学教授、我国著名草莓种植专家,农民兄弟都喜欢叫他“草莓教授”。2011年,他成功研发“超早熟无公害草莓栽培技术”,种出了我国第一亩秋草莓,填补了我国每年7~11月无新鲜草莓上市的空白。

     

    信 念

     

    让中国成为第一大草莓生产国

     

        姜卓俊和草莓的缘分要追溯到25年前。1988年,姜卓俊赴日本山口县农业试验场研修蔬菜栽培及加工贮藏。草莓研究当时是这个试验场的优势项目,日方指导老师山本熊慈告诉他,“中国的草莓种植刚起步,搞好草莓种植大有作为”。正是这句话,坚定了姜卓俊学好草莓、种好草莓,让中国成为世界第一草莓大国的信念。

     

        1989年,学成回国的姜卓俊开始了草莓事业。1990年,他完成了山东省科研项目“冬季无加温草莓早熟半早熟优质丰产栽培技术”;1993年,他成功研发的北方草莓12月份收获上市,填补了我国北方地区冬季无早熟草莓生产的空白……

     

        从2005年开始,姜卓俊又把目光瞄向了超早熟无公害草莓栽培。“以前每年7~11月,市场上就没有新鲜草莓,超市里的草莓都是进口的,价格很高。”姜卓俊告诉记者,我国每年仅从新西兰就进口5000~6000吨草莓,需求量如此巨大,草莓断档期技术却一直没有突破。

     

        经过6年艰苦努力,姜卓俊研发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超早熟草莓无公害栽培技术”。2011年,我国第一批秋草莓在他的实验田里收获了。

     

        现在,姜卓俊的梦想已经成为现实。我国草莓种植面积从不到5000亩增加到2013年的200万亩,总产量200多万吨,占世界草莓总产量的60%以上,成为世界第一大草莓生产国。

     

    心 愿

     

    让种草莓的农民兄弟富起来

     

        每年4月,春草莓熟了,青岛法海寺农业观光园就会特别热闹。3个自动控温联动草莓大棚,门票每人100元;12个普通草莓大棚,门票每人50元——虽然不便宜,可采摘的人还是络绎不绝。园主郭衍波对记者说:“姜教授指导我们种的草莓,外观、口感都非常好,游客特别喜欢。零售16块钱一斤,包装成礼盒的话每斤能卖到50元。” 

     

        青岛曹村草莓农业合作社是最早接受“超早熟无公害草莓栽培技术”的,合作社理事长王倩说:“我们的草莓整整比别人提前两个月上市,价格最高时400元一公斤都供不应求。粗略算一下,一个大棚能多收入30多万元。”

     

        经常陪姜卓俊下乡的青岛城阳区农业局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鸿得源这样的示范园是家庭农场式的,辐射带动150多户农民成立了草莓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一年整体收入2000多万元,仅凭超早熟无公害草莓提前上市,每个种植户就能多收入七八万元。

     

        “让种草莓的农民兄弟富起来”——怀着这样的心愿,姜卓俊这些年在全国各地奔波,举办了大量不同规模、不同形式的草莓学习班和科技讲座,推动了一个个“草莓专业村”“草莓专业镇”的产生。1995年,姜卓俊开始指导烟台福山回里镇村民种植草莓,如今这里已是北方草莓批发中心之一,每年产值几十亿元。

     

    目 标

     

    让草莓全年不间断新鲜上市

     

        “你看我的鞋,专业下乡用鞋!”姜卓俊抬腿给记者看,厚厚的鞋底,厚厚的花纹。他说:“我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出身,学了农就要为农民服务,离开田间地头就没有价值了。”

     

        20多年奔走田间,姜卓俊早就成了草莓种植户最贴心的朋友,“有事找草莓教授”是种植户常说的一句话。很多时候,姜卓俊吃着饭或睡着觉,咨询电话就响了。他说:“越是饭点、睡点来电话,越说明农民兄弟着急,我就得赶紧接。”每一次,他都让种植户慢慢讲清情况,然后给出详细指导意见。

     

        从莱阳搬到青岛,又到全国各地巡讲,姜卓俊用坏了几部手机,但他一直用在莱阳工作时的号码。记者问他为何不换个新号,他说:“我怕换了号码,需要我的农民兄弟找不到我。”

     

        已近60岁的姜卓俊还有个目标——在目前超早熟的基础上,将草莓收获时间再向前提,让草莓在一年中不间断地新鲜上市。(本报记者 刘艳杰)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