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10月30日 星期三

    专家视点

    通识课程不能满足于“知识拼盘”

    作者:温儒敏 《光明日报》( 2013年10月30日 16版)

        现在很多高校都在开通识课,“培养人文精神”这句话也常挂在嘴上,大家都感到大学人文教育确有必要。但许多学校开设通识课的效果不见得好。常见的大都是一些知识拼盘课,老师因人设课,学生也凭一时兴趣选。一门课学完,什么琴棋书画、国学常识、影视欣赏、天文地理,等等,浮光掠影,蜻蜓点水,都知道一点,就是没有静心读书,也很难说得到了心性涵养。

        大家为什么期盼通识教育?主要是对现行教育状况的失望。多年来,我们的教育被赋予太多政治、经济的功能,分科太细,满足于专业训练,思想教育取代了人格教育和人生教育,校园里缺少自由宽松的精神,加上拜金主义的干扰,急功近利,学风浮躁。正是这种严峻的现实,迫使我们对大学教育反思,希望能通过通识教育探寻一条新路。但浮光掠影的通识课程也恐怕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因为这并不符合通识教育的本义。

        通识教育的本义是什么?参照一下世界上一流大学的经验,通识教育应当包含这么几层涵义:这是面对所有大学生的教育;又是相对专业教育而言,属于非专业、非职业性的教育,与专业教育可以互相补充;还有,这是全人教育或博雅教育,通过接触人类文化的精粹,在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等领域获取通识,培养有教养、有能力、有责任的公民,最好是那种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这样来定位的通识教育,就不能满足于课程的调整补充,更不是来些知识拼盘点缀,而是实行一种更利于培养健全人格和博雅精神的教育理念。

        如果承认通识教育是面对所有大学生的全人教育或博雅教育,那么课程设置就要往这方面靠拢。其实许多著名的大学在通识教育方面都有好的做法,值得借鉴。例如,美国哈佛大学设立通识核心课程,注重文理交叉,包括外国文化、历史、文学与艺术、道德修养、自然科学、社会分析6个领域,要求选课所占学分达到毕业要求总学分的1/4。还有一点特别值得借鉴:像哈佛等名校的通识课,大都比较看重读书,主要时间就是让学生去读一些经典,接触人类智慧的源泉,通过读书和思考,去逐步建树健全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通识课主要是读书课和思考课,是精神涵养的课,应当引导读书。学生选课也应当抱着这个目的:让自己接触经典,喜欢读书和思考,让自己兼备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成为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

        现在的大学都办得“很着急”,希望马上多拿项目,多出成果,赶上“一流”。天天喊“创新”,投几个钱就希望立竿见影,其实还是工具性思维。许多大学的决策者对科学表面上是尊重的,其实还是“实用为先”,所谓“尊重”也只限于工具与实证的领域。受制于这种工具性思维,大学就很难成为精神高地,所培养的人才也就难免视野偏狭、缺少创新能力。我们的大学和世界上一流大学的主要差距在哪里?不一定是在“硬件”,往往是在“软件”——我们的大学难于起到为社会发展不断提供灵感和动力的效能。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中国经济三十多年有飞速的发展,可是大学所培养的科技顶尖人才却凤毛麟角,人文社科方面在国际上几乎没有什么话语权。这些状况逼迫我们换一个思路:无论什么大学,都注重全人教育、博雅教育,然后才是专业教育,而且专业教育过程仍然不忘通识教育,让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水乳交融结合起来。

        大学和中学有些不同,就是学生学习应当更加主动,更有个性化的选择。我想提醒同学们的是,尽快把中学应试教育的“敲门砖”扔掉,摆脱那种僵硬的思维及套路,重新养成读书和思考的习惯。读书要多读经典,读人人知道却又未必读过的那些“大书”,最好别只读选本,要读就读整本的。这部教材已选用了一些经典的章节,还不够,不妨顺藤摸瓜找原书来读。读得粗一点儿没关系,但总要完整地读。其实真正称得上人类文化经典的书不是很多,大学时期能完整地读十本二十本,就不简单,也就有“底气”。经典和我们有隔阂,不会好读,读经典是“磨性子”,又如同思想爬坡,虽然有些难和累,但每上一个高度,都可能风景独占。读书不满足于掌握知识,更要启发思考,思索某些本源性的问题,特别是有关人生意义及信仰的问题。这种浸透着自己感受、体验的本源性思索,是青少年成长的营养素,是一般知识传授所不能取代的。

        大学四年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同学们未来的一生。对那种一上大学就苦心经营如何找个好工作、如何赚钱的做法,可以理解,但这未免太过“近视”。有志向的学生总是有理想引导,努力锻造自己,在人格、人生观、体魄与专业几个方面奠定健全坚实的基础。他们的人生目标不会拘泥于谋取职业和金钱。在这个意义上我也很赞成同学们多接触和阅读经典。和人类最聪明的智者一起思考,我们会由此变得睿智,更重要的是心可以安放,也就有可能超越平庸,精神飞扬,更坚实而有力地面对未来。

        (作者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山东大学文科一级教授,曾任北大中文系主任)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