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10月24日 星期四

    关 注

    用好气象法,既要“避害”更要“趋利”

    《 光明日报 》( 2013年10月24日   15 版)
    受台风“菲特”带来的强降雨影响,浙江余姚受涝严重,70%以上城区受淹,80多万人受灾,交通基本瘫痪。图为10月10日余姚市民划船出行。吴大庆/CFP
    今年7月13日,随着台风“苏力”来袭,福州市城区公园景区全部闭园。在公园主入口,LED大屏幕上适时播放着气象台的台风红色预警信号。郑帅/CFP

        江南地区遭遇罕见高温、东北三省暴发洪水、超强台风“菲特”袭击浙江……今年以来,连续不断的气象灾害给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巨大损失。实际上,我国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七成以上的自然灾害是气象灾害,每年超过4亿人次遭受重大气象灾害影响。在气象灾害的防范和应对中,气象法发挥着重要作用。

     

        作为发展气象事业的专门法律,气象法自2000年1月1日起实施。今年8月至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组织开展了气象法执法检查。气象灾害防御和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的法律制度落实得怎么样?基层气象防灾减灾和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得如何?气象法配套法律法规有没有跟上?带着这些疑问,本报记者在随行采访中发现,从防范气象灾害到开发利用气候资源,仍有许多功课要做。

     

    法律法规亟须完善

     

    ——“从完整性和全面性来讲,这个法律体系还很薄弱”

     

        江苏是受台风影响较大的省份之一。2006年,江苏出台了《江苏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按照这个条例,每次台风来临前,政府部门都会动员轮船归港、转移低洼地带居民,要求各类户外建设工地停工。

     

        “必要的时候我们还会对一些不予配合的群众采取强制撤离的措施。但我们的依据只有这个地方性条例,而事实上条例对社会的约束力是很弱的。”江苏省副省长徐鸣说,“防灾减灾涉及社会方方面面,我们希望以法律的形式对各方职责加以明确。”

     

        执法检查组在检查过程中发现,许多地方都遇到了和江苏相同的困扰。作为气象法的重要配套法规,国务院制定的《气象灾害防御条例》是防范气象灾害的主要依据,但作为行政法规其法律效力十分有限。

     

        中国气象局政法司副司长梅连学举例说:“比如我们预报有台风,政府动员群众撤离,但最后台风没有按时来临,这种情况下,如果群众受到损失向政府索赔,政府应该怎么办?类似情况的解决仅靠行政法规是不够的。”

     

        不少地方建议,将现行的行政法规上升为气象灾害防御法,提升法律效力,进一步明确政府、企业以及各个社会主体在气象灾害防御中的职责义务。

     

        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以气象法为主体,由气象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和政府规章组成的气象法律法规体系。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8月底,全国31个省份和具有立法权的较大的市制定出台地方性气象法规和政府规章已达175部。

     

        “在气象事业的发展中,气象法及其配套法律法规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中国气象局副局长于新文告诉记者,“但从完整性和全面性来讲,这个法律体系还很薄弱。在新的形势下,原有的规定可能需要修订,也还需要制定新的法律法规来规范气象工作。”

     

    预警发布渠道亟须拓宽

     

    ——“预报得再准,老百姓不知道,也是白搭”

     

        时至今日,人们依然对2012年北京“7·21”暴雨灾害记忆犹新。在那场暴雨来临前,北京市气象部门其实已经预测到了大雨来势汹汹,并及时调整了预警级别,但由于发布渠道不够通畅,预警信息未能及时传达至每位市民,为上百亿元的巨大损失埋下了伏笔。

     

        首都尚且如此,其他城市遇到气象灾害时能有多大作为?广大农村地区又该如何应对?这些现状不禁让人忧虑。

     

        我国气象法明确规定,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及其所属的气象台站应当提高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的准确性、及时性和服务水平。于新文表示,通过手机短信全网发布预警信息在我国还没有完全实现,电视台也只能在发布蓝色或更高级别的预警信号后,用公共频道和其他少数几个频道挂上预警信息。“而在很多国家,气象部门发布一定级别的气象预警信息后,所有电视、广播节目都会中断,专门滚动播出气象预警信息。”于新文说。

     

        我国气象机构设置只延伸到县一级,气象信息传递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在农村更加突出。近几年,农村气象信息员队伍逐渐壮大,但基本都是由基层干部或大学生村官兼任,不仅没有报酬,甚至连电话费都需要自己掏。

     

        “预报得再准,老百姓不知道,也是白搭。”湖南省人大一位工作人员介绍,湖南山区地质构造特殊,遇雨极易发生山洪泥石流灾害。基层干部通过电话接到灾害预警时,往往靠敲锣巡村通知村民避灾。

     

        “在自然灾害面前,人除了躲之外,别无他法,所以预警就特别重要。”这位工作人员说,“敲锣最及时、最有效,但这依赖于基层干部的责任心,也不是长久之计。”

     

    气象服务意识亟须加强

     

    ——“我们应该更多地考虑如何利用气象服务于发展了”

     

        据报道,江苏灌云县今年又将迎来水稻大丰收,实现面积、单产和总产“三增长”。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多年前这里基本上还是以旱作农业为主。在苏北大力发展水稻,这个决策背后是气象部门提供的科学依据。

     

        苏北地区地势平坦,光照充足,很适合水稻生长。但大面积种植水稻需要充足的水源,苏北地区能满足吗?江苏省气象部门经过充分的调研论证,给出了肯定的答案:本地降水充足,并且地处水网地带,区域内水资源足够支撑水稻大面积推广种植。

     

        如今,苏北水稻种植面积已达上千万亩,并且实现了连年丰收,这是气象转化为生产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今年,《江苏省气象灾害评估管理办法》出台,使江苏的重大建设工程、区域性开发等项目决策之前,进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成为必要环节。

     

        评估的好处显而易见。比如,暴雨几乎是所有城市不可避免的气象灾害,但若在项目建设前有充分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就可以在防洪和建设成本之间确定一个平衡点,减少防洪不足带来的损失或者过度防御造成的浪费。

     

        但梅连学告诉记者,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在很多地方还没有引起重视,很多工程都没有进行过评估。一些城市规划在初期考虑气象灾害风险不够,给城市未来发展留下安全隐患。“我们过去的气象服务更多地考虑如何避灾,现在我们应该更多地考虑如何利用气象服务于发展了。”他说。

     

        充分利用气象服务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依赖于气象事业本身的进步。但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在城市扩张中,还存在“开发商赶着气象站跑”的情况,很多原本位于郊区的气象台站逐渐陷入高楼包围中而被迫迁移,影响到了探测数据的连续性,给长期气象资料的积累和研究带来了不可避免的损失。

     

        中国气象局的统计表明,全国超过三分之一的气象探测站遭受到了城市建设的影响。“我们希望能把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纳入城市规划,并严格执行。”梅连学说。(本报记者 周洪双 王逸吟)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