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9月27日 星期五

    多点执业缘何遇冷?

    《 光明日报 》( 2013年09月27日   07 版)
    CFP

        医师多点执业,一直被视作盘活医疗资源、激发医疗体系活力的关键,并被寄予缓解看病难的厚望。但这一政策在多地遭冷遇,问题在哪儿? 

     

        在北京、上海等地大型三甲医院,到处都是舍近求远来看病的患者。其中艰辛难以言说,患者奔的都是知名专家。此前启动于2009年9月的医师多点执业,一直被视作盘活医疗资源、激发医疗体系活力的关键,并被寄予缓解看病难的厚望。近日,此前被广泛关注的《深圳市医师多点自由执业实施细则》“搁浅”的消息屡见报端。那么,这一政策在多地遭冷遇,问题在哪儿?多点执业直接过渡到自由执业,能否行得通?

     

    患者:盼好医生来又心有隐忧

     

        家住北京市东城区的陈菲带着18月龄的孩子去社区保健站体检时,向医生询问孩子的门牙为什么发黄。医生说这个月龄的孩子都这样,陈菲放心了。但一个月后,陈菲发现孩子的两颗门牙间出现一个针眼大的小洞,被北京儿童医院口腔科医生确诊为“龋齿”,而之前的牙黄是牙菌斑的症状,直接导致龋齿。

     

        “这点毛病都看不好,今后孩子再出现状况,我哪敢还去那里就诊呢?”陈菲认为如有医术精良的医生到基层坐诊当然好,大人孩子都少折腾。

     

        和陈菲一样,相当一部分公众认同好医生到基层看病这一点,但他们心里也存在一些隐忧。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县的李进河回忆,2010年1月,他因脑血管破裂住进当地医院,主治医生说可以帮他约到北京知名专家在本地手术。考虑再三,李进河还是到北京天坛医院作了手术。他坦言,专家做完手术就走,万一出现术后感染怎么办?

     

        的确,我国的医疗资源,尤其是专家资源呈现倒金字塔型的结构分布,基层急缺优质医疗资源。“多点执业试点工作的主要目的是吸引医生下基层,到医疗资源缺乏的地方开展医疗活动。”国家卫计委宣传司司长、新闻发言人毛群安表示,但必须确保医疗质量和安全,并对医师的执业行为进行有效监管。

     

        目前有些医院联合体内部或医院之间有组织地开展医生多点执业,已在这方面作出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如北京儿童医院与安徽省立儿童医院等8家外省(市)儿童医院组建北京儿童医院集团,尝试实验“病人不动、医生移动”服务新模式。“集团组建了20多位专家组成的首席专家团进行多点执业。如果患儿去9家医院的任何一家医院就诊,遇到解决不了的疑难杂症,可以通过集团管理办公室请专家去当地出诊,也可以在集团内部落实双向转诊。”北京儿童医院院长倪鑫介绍。

     

    医生:大多不敢冲出体制

     

        2012年底,张强辞掉上海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血管外科主任职务,随后有“急诊室女超人”之称的北京协和医院急诊室于莺辞职……他们放弃事业单位编制、投身市场举动,引发了医生们的热烈讨论,被业内认为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由执业。但是,像这样敢于冲出体制的医生并不多。在现有体制下,这条路未必平坦可能还充满荆棘。

     

        “我之所以没提出申请,是因为留恋事业单位的好处。”北京安贞医院的一位副主任医师表示,“编制内人”意味着拥有病人资源、科研条件和其他福利待遇,获得更多的职业成就感。这一想法说出了体制内多数医生的心里话,他们密切关注政策走向。

     

        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博士后毕业的徐浣白,目前就职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她介绍,大多发达国家会设置专门的第三方机构,帮助医疗机构处理诊疗前后事宜,帮助医生办理医疗责任等相关险种,医生只需专注业务,不像国内医生顾虑太多。

     

        根据《2011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全国医疗机构共有执业医师(含助理医师)约241万人,其中约173万人隶属公立医院,约占71.8%。在专家看来,这为医疗人事制度改革带来了新的契机。

     

        医改专家、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刘国恩表示,可以通过维持既得利益和改革增量的方式,促使医生逐渐由“单位人”过渡到“社会人”:“对体制内医师,从政策上鼓励他们多点执业;对新医师,可全面推行聘任制,使之在行医时拥有相对独立的地位。”

     

    医院:不同医疗机构态度不一

     

        对于多点执业政策,不同层级医院的态度相距甚远。在配套政策完善之前,一些基层医疗机构在叫好之余,积极性并不高,但民营医院对此趋之若鹜。

     

        “有名医来是好事,我们最缺的就是知名专家资源。”一家北京民营医院负责人说,但是相关规定令那些医生顾虑重重——出来坐诊必须经原单位医务处批准,还要去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备案,甚至还要顾及原单位的态度。因此,目前在他那里兼职的专家,大多不会告诉原单位。

     

        目前我国的优质教学、科研资源主要集中在大型公立医院,医学人才培养主要依靠用人单位投入,医生在学术圈中的地位与所在医院的影响力密切相关,这是目前部分公立医院把医生视为本院资产的原因。一些院长担心,多点执业会给医院的科研、医疗、教学带来冲击。

     

        但是,也有一些“想得开”的院长。北京儿童医院院长倪鑫就认为,让医生从“单位人”过渡到“社会人”,从而使多点执业成为医生自主行为,这是一个国际趋势。

     

        针对深圳此前遇阻的新举措——医生多点执业将无须再经所在医疗机构的批准、执业地点也没有数量限制。倪鑫认为,在配套政策没有完善之前,这个政策放得太开,步子走得太快了些。从目前多点执业最终转化到真正意义上的自由执业,还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倪鑫认为,实施多点执业政策应该把握在患者、医生双方医疗安全的基础上,来实现专家资源共享。在目前的体制下,如果医生去其他医疗机构执业,和单位连招呼都不打,病人怎么办?单位如何安排日常工作?

     

        “这一政策涉及医师执业管理和人事管理制度的重大调整,医师从事诊疗活动往往涉及各临床科室的配合和技术支撑。”毛群安表示,国家卫计委鼓励和关注各地积极探索试点,并适时总结经验,逐步建立符合国情的医师多点执业管理制度。(本报记者 金振娅)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