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9月27日 星期五

    微信时代的群众文学(微信专版)

    太空授课还带来了什么

    杜松涛 《 光明日报 》( 2013年09月27日   13 版)

        编者按

     

        数据显示,现在全国的微信用户已突破4亿,专家预测,这个数据在本年底将达5亿。可以说,我们迎来了一个“微信时代”。每天有大量的文字在微信“朋友圈”之间流传,这些文字或思索生命,提供启示,传递爱心;或分享新知,传播文化,探索艺术。从广泛的意义上说,它们构成了微信时代的群众文学。7月26日,本版曾推出了一期微信选登,引起读者的广泛关注。本期,我们再度精选了近期微信上流传的佳作,以飨读者。

     

        2013年6月20日上午10时05分至55分,“神十”航天员王亚平在天宫一号上进行我国首次太空授课。此次授课主要面向中小学生,讲授失重条件下的物体运动特点,以及液体表面张力作用等内容。

     

        或许有人会认为这没有什么实际意义,或许还会有人认为这不过是激发青少年航天热情的“太空秀”。但鲜为人知的是,看似很简单的一堂太空课,需要强大的航天测控能力在背后进行支持,特别是数据中继卫星的支持。能进行如此长时间、大容量、稳定的天地通信,主要依靠三颗天链中继卫星来保障,这是一个航天强国的绝对标志,也是中国军事航天的重大进步,更是硬实力的展现。

     

        神舟天宫组合体运行在距离地面大约340公里的高度,属于近地轨道航天器,绕地球运行一圈的时间约为90分钟。受地球曲率影响,地面或海面单个测控站对340公里高度的神舟天宫组合体的测控、通讯范围很小,如果要保持不间断的通联,理论上需要布设100多个站点均匀分布在地表,这在经济上、政治上都是不可能的。此次太空授课用时50分钟,从开始到结束,这期间神舟天宫组合体已经围绕地球飞行了半圈多,若依靠地面测控站进行不间断视频直播的话,最理想的情况也需要10多个测控站,我国的地面测控体系缺乏这个条件。

     

        在冷战期间,美苏两个航天强国遇到同样的问题,他们依靠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政治影响力,在全球多个国家建立了地面测控站,建造了大量测控船及飞机,但也无法实现对低轨航天器的无间断测控。直至1983年,美国人开始将目光投向太空,他们发射了运行在静止轨道上的数据中继卫星。低轨航天器先将数据上传至中继卫星,中继卫星再将数据传回至地面,即一个“星—星—地”的通讯流程。中继卫星运行在36000公里高度的静止轨道上,分布均匀的3颗卫星即可以基本实现对200—1200公里高度航天器运行轨道的全覆盖。相较地面、海上测控站点,数据中继卫星具有覆盖面积广、实时性高、经济性好等优点。

     

        我国则分别在2008年和2011年发射了“天链一号”数据中继卫星的01、02星,天链一号03星在2012年7月25日发射成功,由此建立起第一代数据中继卫星系统。细心的读者可以发现,在央视对神十发射的直播中,屏幕右上角有时会出现“天链”字眼,这是表示当时的视频信号来自“天链一号”数据中继卫星的转发。而“滨海”“南亚”“喀什”和“远望”等字眼则分别表示东非肯尼亚的马林迪测控站、南亚巴基斯坦的卡拉奇测控站、中国新疆的喀什测控站和海上的远望系列测控船。

     

        数据中继卫星是个好东西,但技术难度却相当大,美国在上世纪60年代即成功发射静止轨道通信卫星,但在约20年后才拥有数据中继卫星。我国则直至去年才建立了自己的数据中继卫星系统。

     

        与普通通信卫星相比,数据中继卫星需要克服的第一个技术难题是对航天器的捕获和跟踪。中继卫星运行高度是36000公里,低轨航天器的高度仅为数百公里,距离非常远;而视频、高质量静态图像又需要高速数据传输,中继卫星与低轨航天器之间需要采用增益高、波束极窄的Ku/Ka波段天线进行通讯。通讯距离远、通讯波束窄,这就对跟踪精度提出了极高要求,要达到0.06度。

     

        中继卫星为了与众多中低轨道卫星通信,天线处于复杂的变速运动状态,在转动速度、加速度和角度上都没有规律,天线的机械驱动机构不仅要精度高,而且要求在恶劣工作环境下长时间稳定运行,制造难度很大。

     

        同样麻烦的还有天线与卫星的振动耦合问题,非线性结构的天线不规律的运动和振动,对卫星本体姿态控制也有很复杂的影响,对卫星控制也提出了很大的挑战。而天线制造本身也是一个难题,高数据传输速率要求高增益天线,通俗地说,中继卫星的抛物面通信天线尺寸要尽可能的大。同时,Ku/Ka波段波长小,对天线抛物面精度要求也非常高。数米直径的抛物面天线整体形面误差要低于0.1毫米,并且要在外太空高温差条件下长期保持这样的精度,其难度可想而知。

     

        所以,数据中继卫星可以称得上是当今技术含量最高的通讯卫星。我国在去年完成了第一代“天链一号”数据中继卫星体系的建设,今年进行“太空授课”实则是对自己航天测控实力的一次展示。

     

        更为重要的是,天链一号的作用并不仅限于为神舟、天宫服务,它还可以为中低轨道的各类民用遥感卫星、军用侦察卫星提供测控、数据中继服务,对国民经济、国防建设均有巨大的促进作用。(文章选自微信,作者信息不详,请文章作者见报后与本报联系)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