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来,一些境外中国游客不文明行为屡见报端,相关安全及纠纷事件时有发生,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逐渐凸显。人们在关注新闻的同时,也在不断反思,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我们该如何拾起丢失的文明?国庆长假即将来临,如何规避旅行中的不文明行为,各界人士积极参与讨论,剖析原因,探寻对策。本版特邀旅行社负责人、境外工作人员、优秀导游领队、相关部门管理人员、专家学者等,从不同角度探讨如何促进安全健康文明之旅,以飨读者。
旅游如何走进“文明时代”?
采访镜头
作为研究道德伦理方面的专家,赵庆杰早就关注到了境内境外旅游中的不文明现象,每当看到相关的新闻他都会觉得揪心。他告诉记者,发生不文明行为的根源在于我国公民道德素质还有待提高。在国外文化背景下,这些不文明行为显得更加突出,受关注度更高,其实在境内旅游或者日常生活中也同样存在。如何提高公民的文明素养,这是赵庆杰一直在思考和研究的课题。
出境游中的不文明行为在今天的中国一再成为热门话题。外国人曾给我们贴上的不爱护公共卫生、不守秩序、不守规则、行为粗俗的标签不仅没被完全揭掉,反而随着中国进入“大众旅游”时代、出境游人数的节节攀升被越贴越牢。我们不禁反思,中国人怎么了?
有人指出:“不文明”是后发国家的必经阶段,不管是“经济腾飞”后的日本人,还是“汉江奇迹”后的韩国人,在当年的出境游中都曾“不文明”过。不过,今天我们要做的不是去否定这一阶段,而是想办法尽快跨过这个阶段,提早进入“文明时代”。
为此,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把握旅游的真谛。
对于刚刚富裕起来的旅游者,旅游往往是为了猎奇,对某些人而言甚至是为了显摆,“到此一游”的刻划大多为这类人的“杰作”。单纯地制止某一不文明行为是治标之举,关键是治本,把握旅游的真谛。
旅游是为了什么?一是为了增长知识,在“行万里路”中获取关于自然和社会最直接的知识。二是为了养德,“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君子可从山水中学习或仁或智的道德规范,把休闲游乐与敬德修业结合起来,从而造就理想的道德人格。旅游也可提升审美情趣,使人在休闲娱乐中感受和体验山水之美、人文之美。一旦我们有了这种正确的旅游观念,作为观念之体现的行为自然会文明许多。
其次,加强制度法规建设。
我们既要有像《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文明行为指南》和《中国公民国内旅游文明行为公约》之类的软约束,也要有像《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之类的硬约束。我们不仅要加强旅游立法,更要加大执法力度。比如,建立“不文明行为曝光台”,对一些典型的不文明行为,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体进行曝光。
再次,加强旅游伦理教育。
“旅,客处也”,旅游活动中的人际关系主要是陌生人的关系。加强伦理教育,重点是要加强与陌生人交往的伦理规范的教育。旅游者的交往伦理教育应体现在对旅游地历史文化差异的尊重与理解方面,“入乡问俗,入乡随俗”成为必需。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要学习国际礼仪,遵从国际交往习惯,了解旅游目的地的风土人情,以尊重、宽容、友善的态度处理好游客和当地居民的关系。
最后,注重自律慎独。
由于旅游具有异地性,在这种“熟人看不见的地方”,旅游者人性中潜在的恶容易被诱发,在行为上容易随心所欲,甚至胆大妄为,做出损害旅游资源、破坏公共秩序、违法犯罪的行为。因此,对出门在外的游客而言,自律慎独就变得尤为重要。“自律”就是主体为自己“立法”,自我约束,自我限制。“慎独”强调即使没有人监督,也能恪守自己内心的道德信念和伦理法则。
相信,在制度法规的强制约束下,配以旅游伦理的外在教育和旅游者自身的道德自律,旅游观念必然会更新,国人文明旅游的新时代必将到来。(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赵庆杰)
让法治为文明旅游护航
采访镜头
“我是导游,先救游客!”全国道德模范文花枝在生死关头把生的希望让给游客,她用真诚与奉献树立了中国导游的形象。记者采访她时,在旅游局工作的她正在研读将要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她期望《旅游法》可以让中国旅游市场更加规范有序,促进旅游业文明健康可持续发展。
我曾经是一名导游,我热爱我的职业,也热爱我的游客。每次出行前,我都会跟游客讲,要注意旅行安全,讲究文明旅行。我相信,游客都是文明懂礼的,有的时候只是疏忽了或者不知情,导游适时而恰当地提醒往往可以避免很多不文明现象,游客也会收获更好的心情。
对待游客,没有什么特别的技巧可言,就是从一点一滴的细节做起,让自己的行为感化他们。作为导游,就是要把游客当成朋友或亲人来陪伴。每带一个团,都要按事先许下的承诺服务;每到一个地方,都要适时提醒游客应当注意的事项。不论是吃饭、住酒店,还是参观,都要热情而真诚地满足每位游客的需求。导游就要有导游的样子,在游客心中应当是值得信赖的“文明导游”,这样游客也就自愿争做“文明游客”。
打造一次文明之旅,不仅仅有导游的责任,也有游客的义务。游客也要有游客的样,出国就要有中国人的样。出境游的旅客,应当提前了解旅游目的地的风土人情,做好知识储备,并严格遵守《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文明行为指南》。走出国门,你就代表中国形象,不能因为自己的“不拘小节”,丢了中国人的面子。遇到不懂的问题可以及时向导游咨询,当自己的不文明行为被导游或同行的游客指出时,应当虚心接受并改正。
我国游客的不文明行为在境内境外旅行中均有出现,在境内旅游中不文明现象甚至更普遍。在过去工作的经历中,我发现,有个别游客屡教不改,也拿他没办法,有时候同时有很多人违规,成为集体性不文明现象。这就依赖我国公民整体文明素质的提高,在各个阶段教育中应当重视起公德意识的培养。同时,我认为,旅游文明也需引入法治理念,让法治为文明旅游护航。
可喜的是,我国第一部《旅游法》很快就要实施了,它不仅对旅游经营者和旅游从业者做出规定,对旅游者文明出行也提出了明确要求,具有约束其行为的作用。希望在以后的相关法规细则中提出对于不文明行为的具体惩处措施,让法律落到实处,真正具有约束力。
最后,我想说,其实文明很简单,文明旅游归根到底就是两个字——尊重,尊重当地文化,尊重他人游览的权利,同时也是尊重自己。(湖南湘潭旅游局 文花枝)
文明旅游,我做榜样
采访镜头
联系上众信旅游副总裁王春峰时,他正准备参加人民网《旅游法》专题节目,他也认为《旅游法》的实施有利于规范旅游市场,促进旅游业发展。“文明旅游更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形成共识,并为之共同努力。”王春峰深感不文明行为对中国形象的危害。提升游客文明素养,打造文明之旅,众信旅游一直在为之不断努力,他说,这是旅行社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
随着中国出境旅游的蓬勃发展,中国游客的身影遍布世界各地,与此同时,少数中国游客将不文明行为也带出了国门,比如随地吐痰,乱扔垃圾,不分场合大声喧哗等。当外国朋友和合作伙伴提及中国游客的不文明行为时,我觉得很没面子,腰杆直不起来。当下,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把中国游客作为了解中国的一面镜子,每一位中国游客的言行都关乎国家的形象和民族的尊严。
《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文明行为指南》和《中国公民国内旅游文明行为公约》的发布,以及即将于10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对提升我国游客的文明旅游素质和规范文明旅游行为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除此之外,我认为文明旅游需要社会各界形成共识,并为之共同努力。
文明行为与文明素质密切相关,要在全社会开展公德教育,这项教育应当从娃娃抓起,同时还要营造遵守社会公德的氛围。中国游客不文明行为是暂时的,我相信通过政府的高度重视、媒体的积极呼吁、旅行社的正面引导,以及各方力量的共同推动,中国游客一定会受到世界各国的欢迎,中国作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一定会给全世界留下深刻印象。(北京众信国际旅行社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 王春峰)
带着文明走出国
采访镜头
接到记者采访电话时,沈哲勇正忙着准备国庆期间带团去法国、意大利、瑞士的材料。十多年从业经验,他能自如地应对带团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状况,热情细致地服务好游客。但每次带团之前,他仍然要详细地了解每位游客的需求,反复确认好酒店和景点的预约工作。旅行中,他的游客无不被他幽默风趣的话语、成熟机智的处事方式折服。
从事旅游工作十多年,我所服务的游客大多数都是文明有礼的。但近年来,随着出国旅游人数的增加,部分游客在境外旅游时的不文明行为常常被媒体报道,有损国人形象。这对我们的工作也提出了新的挑战,需要我们提高文明带团的能力和素养,也要能自如地应对带团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状况,解决游客面临的问题。
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自己的生活习俗、行为准则。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技能,熟悉国外的文化背景和习惯差异,并反复给自己的游客讲解。2010年,我带领一个团组行至法国,法国是个非常注重餐桌礼仪的国家。考虑到团里不少游客是第一次到法国,于是在去往就餐酒店之前,我就在旅游车上给大家现场演绎了一个小品,将用餐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餐具摆放、就餐姿势等等礼仪都融入到小品中,最后游客在开怀一笑中记住了法国相关餐桌礼仪。
由于一些生活习惯已经养成,境外旅游中,很多游客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不文明,这时就需要我们领队适时提醒。我有时会提前准备一些小卡片,把这些礼仪编成顺口溜。比如西方国家的人都不愿别人打听自己的私事,在瑞士,谈论减肥与节食一类的话题,会让他们觉得倒胃口。不知不觉中,游客就记下了当地的风俗习惯,并很好地运用在旅游过程中。
我经常告诉我的游客,每一个出境游的游客都代表祖国形象,我们要避免自己的不文明行为使中国蒙羞。每次带团我都会严格要求自己,注意自身言行的示范作用,也会引导和劝解游客文明出游。与10年前相比,中国公民融入国际环境的能力逐年提升,国人的文明出境游意识也在明显增强。我期待中国游客以更加文明的形象行走在国外的旅途中。(北京凯撒国际旅行社领队 沈哲勇)
旅游,带上文明再出发
采访镜头
“文明旅游”已经成为网络热议的高频词汇。最近,一个名为“文明旅游 五城同行”的网络宣传活动引起网友关注。记者联系到这项活动的倡导者之一——陕西西安文明办的刘晓航。电话打过去,她正忙着和网友交流。她希望通过这个活动,能够更广泛地传播文明旅游理念,能够让更多的人加入文明行列,传递更多正能量。
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走出国门,到境外休闲旅游。然而,一些游客把在国内长期养成的不良习惯带到了境外,严重损害了中华礼仪之邦的形象,引起了海内外舆论的关注和批评。
在国庆长假来临前夕,西安市文明办联合珠海、长春、马鞍山、杭州等市文明办共同发起“文明旅游、五城同行”网络宣传活动,引导大家争做文明使者,带上文明去旅游。
我们通过征集广大网友对文明旅游的看法建议、曝光旅游不文明行为、分享旅游靓照等方式,引导大家自觉践行文明旅游理念;同时,利用微博平台设计微话题、微活动,发出文明旅游倡议书,号召大家知礼守礼、遵守公共秩序、爱惜公共设施、保护文物古迹等。现在,有越来越多的网友参与在线交流、转发传播活动,共同传播文明旅游理念,营造了旅游文明的良好氛围。
文明旅游,关乎个人素质,更关乎国家形象。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除了要继续加大宣传力度、创新宣传方式之外,还要在基础教育、部门职责、法律规范等方面进一步下功夫。
首先,不文明旅游行为的根源是国民素质问题,而提高国民素质则要通过基础教育这一根本途径。要将文明礼仪教育列入课堂教学,做好德育课程和知识目标的有机结合,并抓住时间节点,设计开展各类主题宣传教育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认同感,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践行文明礼仪规范。
其次,各级旅游协会、旅游企业是旅游行业的前沿部门,要发挥好它们对文明旅游的带动作用,主动承担起面向游客的文明旅游宣传、服务和引导责任。旅行社在组团出游之前,要说明目的地的风俗习惯、民族禁忌等常识,充分发挥导游的监督劝阻作用,降低不文明行为的发生概率。
同时,也要强化法律责任,形成法律规范。文明旅游是道德领域问题,但也更应守住法律的底线。我国长期以来对不文明旅游行为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国民为不文明旅游行为付出的“成本”太低,因此才会肆无忌惮,破坏了国人形象。应抓紧研究制定针对不文明行为的约束性条款,真正体现法的威慑力,引导国民从遵法、守法,逐渐转化为自觉行为。(陕西西安文明办 刘晓航)
文明的你 美丽的国
采访镜头
了解到记者的来意后,曾在韩国做过一年汉语教学志愿者的贺润黎感言,一些中国游客不讲文明的行为让国人形象蒙羞,是时候改改国人身上这些陋习了。她说,虽然回国一段时间了,但在国外种种尴尬而无奈的经历依然历历在目。现在,她会留意相关新闻,也会在网络上转发一些文明旅游的帖子。
近年来,媒体频频报道我国游客在境外旅游时的不文明行为,为国人敲响了警钟。偶然和国外工作的朋友谈起,他们也遇到过一些类似情况。乱丢垃圾、随地吐痰、在禁烟的公共场所吸烟、吃自助餐多拿多占等行为屡见不鲜。尽管这些行为都是小事,也只是个别行为,但确实影响了中国人在境外的良好形象。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我相信每个中国人都会为我们高尚的道德传统而感到自豪。但出国后的所见所闻,却常常让我备感尴尬。在境外的亲身经历使我感受到不文明的“刺目”,也更觉得文明出游的重要性。
一日,搭乘大巴出游,大巴里非常安静,睡着的我却突然被车厢里打电话的声音吵醒,内心的无名之火还不待发出,一听口音,是中国人。火气立马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羞愧和无奈。之后,在公共汽车、地铁、餐厅也遇到过高声讲话的国人,或许只是一时兴起,却引得旁人的频频侧目。
在外旅游,每个人都希望留下影像作为纪念,标志性建筑更是不可错过。韩国的游客多数会在一旁主动排队,按顺序拍照。一次,我正在一旁排队等待,一名中国游客见上一位拍照的游客已起身,立马招呼同伴抢占位置,完全没有注意到早已等待在一旁的其他游客。
走出国门,才明白,每个人都代表着国家。每位游客的点滴行为都在塑造中国的国际形象,外国人,正是通过每一个中国人来认识中国,通过每一个中国人来了解中国。美丽中国的形象,需要文明你我的共同努力。文明出境游,不仅需要政府的重视、舆论的监督、法律法规的约束,而且需要每位中国游客的共同努力。文明,不是喊在口头的标语,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
反观国内,旅行中的不文明行为同样存在。强化文明出境游的意识固然重要,但国人道德文明素质的提高才是根本。有些游客在境外表现不文明,并不是有意为之,而是在国内习惯了,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这种行为不合适。如果在国内就注意行为规范,遵守社会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德,在境外,自然会以良好的言谈举止展现文明中国、礼仪之邦的风采,树立起中国游客的良好形象。(国家汉办驻韩汉语教学志愿者 贺润黎)
(本版文字均由本报记者龚亮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