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9月12日 星期四

    对抗与合作:近代英国劳资关系的演进

    刘金源 《 光明日报 》( 2013年09月12日   11 版)
    工业化时期以破坏机器为目标的卢德运动开始兴起

        恩格斯指出:“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是我们现代全部社会体系赖以旋转的轴心。”作为一种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劳资关系是工业化的产物。劳资关系是否和谐,将对以工业化为中心的社会转型产生重要影响。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在近代社会转型过程中,英国劳资关系发生了深远的变化,对抗与合作成为英国劳资关系演进的基本特征。

     

    劳资主体及斗争方式的变化

     

        从劳工这一方来看,在转型的几百年间,工人阶级主体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前工业化时代,学徒、帮工、工匠等构成工人阶级的前身。在家长制社会之下,他们与雇主阶级之间并非单纯经济上的关联,有时还包含亲情上的纽带。这就使得劳资冲突虽偶有发生,但总体上劳资关系较为和谐。机器大工业时代来临,手工工人地位一落千丈。工业化剥夺了手工工人的生计,因此他们采取各种方式与雇主或政府对抗:不仅有罢工、游行,而且还有暴力方式的卢德运动、武装起义等;不仅有经济领域内的斗争,还有政治方面的争取选举权运动。斗争方式的多元化以及目标的双重性,使得工业化时期的劳资冲突骤然加剧,劳资之间的对抗也达到顶峰。

     

        进入19世纪中叶后,工厂工人成为工人阶级的主体。在工联主义的影响下,工人阶级一方面组织起新模式工会,另一方面积极开展合作社运动,但其目标仅限于经济社会方面,很少提出政治诉求。这种状况持续近30年时间,此间的劳资合作达到了高潮,劳资关系出现前所未有的缓和局面。19世纪最后20年是工人阶级政治意识觉醒时期。在经济萧条之下,罢工运动遭到雇主和政府的联合镇压。这种困境促使工人阶级意识到参与政权的重要性,工人政治团体以及工人阶级政党先后组建起来。至此,工人阶级的奋斗目标,已不仅包括经济地位的改善,还包括参与或获取政治权利,劳资关系进而演变成为一个政治领域内的问题。

     

        从资方即雇主阶级这一方来看,其主体构成以及对工人阶级态度的变化也较为明显。前工业化时期的雇主,主要是家庭作坊中的师傅或作坊主,以及手工工场的主人,他们一般都和学徒、帮工、工匠们一起劳动,关系较为亲密,劳资之间冲突并不普遍。工业化开始后,现代意义上的资产阶级开始形成。在资本原始积累阶段,资本家不仅加重对工人阶级的盘剥,而且反对国家对工资水平与劳动力市场的干预,由此造成劳工运动迭起,劳资关系恶化。工业化趋于完成后,为维持生产的持续性与稳定性,资本家愿意在经济方面做出一些让步,以改善劳动者的生活条件,避免劳资对抗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在19世纪多次工厂法改革中,工厂主成为积极推动者之一,典型地反映出资本家对于劳动者态度的变化。

     

        劳动者和资本家是劳资关系的两大主体,从根本上而言,二者之间既存在着合作,也存在着对抗。在几乎任何一个时段,劳资关系都表现为合作与对抗的并存。不过在某个特定时段,处于主流的必然只是其中之一。从宏观上考察几百年间的英国劳资关系可见,劳资之间对抗与合作的轮流交替较为明显。例如,前工业化时期、1850—1880年间新模式工会时期,劳资合作得到加强,劳资冲突趋于缓和;而1800—1825年间、1880—1900年间,劳资之间的秘密或公开对抗明显,劳资冲突加剧。

     

    政府干预的指导思想与政策实践

     

        在现代社会中,政府在劳资关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家干预的力度及其举措,受到一定历史时期社会思潮的影响。从转型时期的英国来看,影响国家干预的思潮主要有:家长制保护主义、自由放任学说以及新自由主义。

     

        前工业化时期,家长制保护主义思潮盛行。受此影响,当时的政府基本站在劳工的立场上,出台了多个劳工法令,对于工资、学徒制等做了详细规定,保障了劳工的基本生存,劳资关系相对缓和。进入工业化社会以后,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自由放任学说开始盛行。受此影响,工业化时期的英国政府,顺应资产阶级的要求,放弃了对劳工的保护,转而采取放任政策,不愿对工业化潮流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劳工施加保护,由此造成劳资冲突的加剧。

     

        19世纪中后叶,新自由主义思潮破土而出,开始强调适度的国家干预。受此影响,政府对于劳资冲突逐渐介入:一方面认可工会的合法地位,促成劳资双方通过集体谈判来解决争端;另一方面通过颁布一系列劳资政策、推行相关社会改革,来清除劳资冲突所滋生的土壤。同时,政府还通过几次议会改革,满足了工人阶级对于政治权利的诉求,大大改变了工人阶级的弱势地位,对于劳资关系的缓和起到促进作用。

     

        作为第一个工业化国家,英国在国家干预方面留下了一些经验教训。从经验方面看,政府在化解劳资冲突时,往往采取多管齐下的策略。当劳资冲突特别是劳工运动危及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时,政府在法律上的高压及军事上的镇压在所难免。但同时,政府更注重通过立法手段来化解冲突,政府颁布的劳工法令、工厂立法、工会立法等,保障了转型时期工人阶级的权益。政府还推行了与劳资关系相关的社会改革,工人阶级也成为改革的受益者。在教训方面,虽然手工工人在工业化潮流中的没落在所难免,但政府的放任政策造成严重后果:手工工人的奋起反抗贯穿工业化的始终,工业化高潮时期同时也是自17世纪革命以来英国历史上最为动荡的时期,不稳定的社会局势对英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

     

    劳资关系与社会转型

     

        从更为宏阔的视野来看,劳资关系的变化与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发展紧密相关。一方面,国家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发展水平决定了特定时段劳资关系的性质及走向。从经济状况来看,经济危机、经济繁荣与劳资冲突之间存在着正相关。19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大规模罢工运动的爆发,与此间英国的经济危机或经济萧条直接相关。而1850—1880年间,英国确立世界工厂地位,在经济高度繁荣之下,资本家也乐意拿出一部分利润,来改善工人阶级的经济待遇,劳资关系由此趋于缓和。从政治方面看,英国推行政治改革、提高工人阶级政治地位,也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劳资关系。19世纪后半叶,工人阶级获得选举权后,就可以通过手中的政治权利影响政府的劳资政策,暴力的对抗方式也逐渐被抛弃。

     

        另一方面,劳资关系的演变又对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反作用。从政治方面看,19世纪的三次议会改革推动了英国的政治民主化历程,其中劳资冲突的两大主体——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推动不可忽视。1832年第一次议会改革,就是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激进运动的产物。1867年和1884年议会改革,工人阶级的作用功不可没。此外,19世纪末期劳资冲突的政治化,改变了英国政坛上两党相争的局面。工党崛起并成为20世纪轮流执政的两党之一,促进了英国政党政治的发展。从经济方面看,和谐的劳资关系有利于生产的进步及经济的发展,而罢工、游行等对抗性活动的加剧,则使生产处于混乱、无序状态,经济的发展无从谈起。从社会方面看,19世纪中后叶英国政府所实施的各项社会改革,推动了社会的进步,而改革举措的出台,很大程度上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斗争的结果。近代英国的教育改革、公共卫生改革、住房改革等,都是这种背景下的产物。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历史学系)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