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8月29日 星期四

    乔铁:翱翔在自主创新的前沿

    《 光明日报 》( 2013年08月29日   01 版)
    乔铁在演示自己发明的医用内镜。本报记者 袁于飞摄

        编者按

     

        纵观世界发达国家的发展史,知识产权制度是与公司、股市并列的驱动经济持续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

     

        今年是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5周年。医生乔铁以强烈的自主创新和知识产权意识,完成了自主品牌医用内镜的研发,使我国掌握了医用内镜走向世界的主动权。作为优秀知识分子的代表,乔铁值得广大读者学习。

     

        乔铁,卫生部肝胆肠外科研究中心胆囊疾病研究所所长,广州市番禺区第二人民医院院长,迄今成功完成腹腔镜微创手术4000多例,胆道镜手术1000多例,胆囊镜手术2000多例,有关胆囊病基础研究的7篇SCI论文篇篇过硬,有的发表后在国内外引起轰动。

     

        与其他业内专家不同,乔铁同时是一位在全球拥有专利授权最多的医生。他拥有672项中国专利和3项德国专利,被称为“医生发明家”。

     

        医生搞发明创造,是不是不务正业?医院建“医工理贸结合试验基地”,自主研发医疗设备,是不是偏离本行?

     

        55岁的乔铁用近10年的创新实践给出了答案:医生搞发明是符合鼓励自主创新的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分内之事。8月16日,记者赶赴番禺采访乔铁时,他已设计生产出中国第一批自主品牌的医用内镜。为了带动更多的中国医生和医院加入到发明创造的行列,他组织建起全国唯一的“医工理贸结合试验基地”,将设计生产出更多中国品牌的医疗器械。

     

    中国医生不能只做跨国公司的“打工仔”

     

        乔铁脑中的发明火花,燃于2004年。那时他已是国内知名的肝胆肠外科专家,担任广州市番禺区第二人民医院副院长。一次,在给一位病人做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时,他在查阅相关资料后发现,这个手术的相关操作工具和技术指南在国外50多年前就有了。

     

        “这让我大受刺激。”乔铁回忆说,“我当时想,中国的医生,不能只做西方医疗技术的操作和使用者。”

     

        但乔铁很快发现了一个令人沮丧的事实:在中国,医院里除了医生、护士、病人、病房是“国产”的以外,其余大多是进口的。尤其是高端医疗设备,80%以上依赖跨国公司,相关技术和标准都来源于“复制”。

     

        “这意味着,去医院看病的老百姓的血汗钱和国家的医保投入,有一大部分进了跨国公司的腰包。如果不进行源头上的自主创新,中国的医生只能算是跨国公司的‘打工仔’。”乔铁说。

     

        “医生要在源头上搞发明创新,医疗工具是突破口。因为现代医疗技术的进步,很大程度上依附和取决于工具的创新。医疗行业是一个极其特殊的行业,只有在一线做手术的医生,才最清楚自己需要什么样的工具。所以医生搞发明,创造自主品牌,责无旁贷。”乔铁对自己的想法信心满满。

     

    抢先专利布局,探索“源头创新”

     

        乔铁想要探索的“源头创新”之路,就是希望中国医生能够改变跨国公司“在国外技术创新、在中国生产制造”的现状。

     

        刚开始,乔铁在医院提出研发自主品牌医疗设备的方案,被大家否决了。同事们都觉得,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有人甚至说:“医生给病人看好病就行了,搞发明不是不务正业吗?医院不是医疗器械公司,要什么工具,去买就行了。”

     

        面对质疑,乔铁没有气馁。他选择从自己熟悉的医用内镜入手,以申请专利为突破口,用行动去证明自己的想法。

     

        “专利布局是创新发明的制高点。如果你不先抢占,就会被别人占领。国外在医学的很多领域都筑起了专利壁垒,如医用软镜领域几乎被奥林巴斯的专利垄断了。”乔铁解释说。

     

        从此,乔铁不再满足于仅仅遵循国外的“标准”去做手术,每次手术后,他都认真思索改进手术工具。走到哪儿,他都带着一支笔和一个本子,把零散的创新思路写下来。

     

        有一天,在去机场的路上,乔铁反复思量着某项内镜的设计细节。突然,思维仿佛太阳黑子一般爆发,“一下子全都想明白了”,他抓过身边的笔和本,画出设计草图,并标注好各种数据及文字说明。这项用一个小时完成设计的“带把手的胆囊管镜”,一字未改通过了国家知识产权局的审核,获得了发明专利。

     

        就这样,乔铁从手术中感悟工具该怎样改进,根据临床需要进行医用内镜的专利设计和申报。三通道胆道镜、超声胆囊镜、三维立体胆囊镜……一项项更贴近临床的系列胆囊镜设计诞生了。他获得的专利越来越多,此前反对的人渐渐转向支持他了。

     

        2005年,乔铁担任了医院院长。他在院内成立了研发团队和专利申请团队。每当有了新想法,团队分工合作,效率大大提高。高峰时,他们几乎每天获得一项专利,最多时一天获批54项专利。

     

        乔铁追求的“源头创新”,有了基础。

     

    医工理贸结合,打造“中国医谷”

     

        人类发明创造,有想法不难,难的是把想法转化成专利,更难的是把专利转化为产品。

     

        2008年10月,乔铁带领番禺第二人民医院和广州市番禺胆囊病研究所合作,成立了全国唯一的“医工理贸结合试验基地”,着手进行专利技术的产品转化,开发CHiAO品牌系列医用内镜。

     

        实践再一次证明了乔铁当初专利布局的长远眼光。2008年,乔铁在深圳参加医疗器械世界博览会,花3000元约德国医用内镜的生产商代表吃15分钟工作餐,被对方拒绝了。到了2011年,当医院拥有600多项专利时,德国的生产商主动上门考察,还签订了合作生产协议。从此,CHiAO系列医用内镜“中国下单、德国生产”变成了现实。目前,5套专利内镜设备已顺利通过国家质量标准和行业标准,并在国家指定医疗机构完成了临床试用。

     

        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肝胆外科专家黄志强到医院考察时,见到CHiAO系列医用内镜,评价这些设备源自中国、世界领先。

     

        “现在,我们正抓紧把手头的专利转化成产品,估计有40多项专利可转化为产品,生产出90多套设备。”乔铁说,“我的梦想是把番禺的‘医工理贸结合试验基地’打造成‘中国医谷’,未来将联系100位国内顶尖医学专家,让中国在高端医疗设备行业占据重要位置”。

     

        从2012年开始,“中国医谷”已有四位医生加盟,申请了多项发明专利。其中,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专家张宝善教授发明的吸取箱,已经转化成产品。

     

        乔铁说,有了“中国医谷”的平台,就可以为有想法的医生提供知识产权审查、工艺审查、市场前景分析等服务,“期待更多中国医生加入发明创造者的行列”。

     

        短评

     

    中国需要千千万万个“乔铁”

     

        据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国外医疗器械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在70%以上,高端医疗器械八成以上被跨国公司垄断。2012年,我国医疗器械全年进口额为124.72亿美元,同比增长14.56%。

     

        作为有成就的肝胆肠外科专家,乔铁以一个中国医生的敏感和自觉,突破自我,挑战国外医疗技术,率先探索“医工理贸结合”新路,打造中国医疗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其示范作用和带动意义鼓舞人心。

     

        在乔铁看来,中国医生不缺技术创新的基础和发明创新的能力,只是缺乏创新平台和激励制度。“中国有几百万医生,有千分之一的医生参与发明创造,不出10年,就可拥有庞大的专利量,国产医疗设备的面貌也会焕然一新。”

     

        反思现行的医生和医院评价体制,鼓励医生直接参与发明创造,还面临一些问题。但我们等不起了,因为拖得越久,国外的专利就越多,技术壁垒就越厚!

     

        中国医用设备行业的突围,仅仅一个乔铁是不够的,中国需要千千万万个“乔铁”!仅仅番禺区一所医院打造“中国医谷”是不够的,真正具有世界竞争力的“中国医谷”,还需要顶层设计发力。(本报记者 袁于飞 吴春燕)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