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是雨洪的大量流失,另一方面是干旱和缺水。面对当前的汛情和旱情,我们的治水思路该怎样调整——
日前气象专家预测,我国南方部分地区自7月以来的旱情,将因台风“潭美”的登陆而得到缓解,与此同时,北方部分地区出现较大汛情,受入汛以来降雨影响,黑龙江省先后有多条江河发生洪水。雨情、水情、汛情、旱情备受关注。
我国是严重干旱缺水的国家,也是洪涝灾害频发的国家。过去人们视洪水为猛兽,警惕洪水为“害”的一面,而漠视了它为“利”的另一面。当汛期再次来临,如何合理开发利用洪水资源,减害增利,以更好地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成为各方关注的热门话题。
理念变迁:洪水不一定就是猛兽
近期,黑龙江、吉林等地持续阴雨,嫩江以及松花江干流先后发生超警洪水。与此同时,江淮、江南大部持续高温少雨,浙江、湖南、重庆等地旱情肆虐。南旱北涝的局面再次暴露出我国水资源极不均衡的时空分布,水资源短缺态势更为严峻。
据统计,我国水资源短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2200立方米,是世界人均的1/4,按人均水资源量算,列世界各国的121位,是世界上最为贫水的国家之一。
另一项统计则显示,全国江河平均每年入海水量约为16000亿立方米,且主要集中在汛期以洪水形式入海。
“一方面,我国水资源总体匮乏,另一方面,在来水时,为了确保河流和大坝安全,又不得不全力将洪水下泄入海,使大量没有充分利用的宝贵水资源白白流失。”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防洪抗旱减灾研究所副所长向立云指出,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防洪形势明显变化的情况下,必须转变传统的洪水利用与管理理念,科学利用与管理洪水资源。
向立云分析说,水能兴利,也能成患,雨洪更具有致灾和兴利的两面性。
进入工业社会之前,人类控制洪水的能力有限,所能保护的仅是占流域很小部分的居住地与耕地,由于防洪能力低下,即使是受保护的耕地也时常被淹,防洪工程对洪水资源特性的影响不大。
进入20世纪,工程技术迅猛发展,人类改造自然控制洪水能力空前提高,平原地区大规模防洪工程的建设,造成河流结点化、水流短路化、洪泛区与河流绝缘化、生态系统孤立单一化,从根本上制约了自然洪水资源特性的发挥。
“例如,流域中下游平原河道因高大堤防的修建,致使千百年来形成的生态与环境资源十分丰富的湿地大面积萎缩,在一些流域甚至已不复存在;由于洪水泛滥机会锐减,平原地下水补给的一项重要来源趋于中断;洪水所携带的大量养分,或被上游水库截留,或直接输送入海,失去了滋养洪泛区土地和湿地的功能等。”向立云说。
上世纪90年代,中国洪水年平均造成的损失是国内生产总值的1%,而由于水资源短缺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1.7%。但是,过去我们的治水观念是单纯“抗”水,而缺乏管水和用水,让大量宝贵的雨洪水白白流入大海,接下来又形成干旱和缺水,给我们造成许多损失和遗憾。
专家指出,洪水资源不仅是可供生产、生活所用的水资源,而且是生态环境资源,应避免将洪水资源化按传统的思维片面地理解为仅是缓解生产、生活缺水的手段,在许多情况下,发挥其恢复地下水位、修复湿地和维持河道基流的生态环境功能,推进人与自然和谐模式的形成更为重要。
为防洪减灾,社会上存在“让洪水远离人类”和“让人类远离洪水”两种观点。“无论是‘让洪水远离人类’,还是‘让人类远离洪水’,都是人水对立的博弈,是不可取的。”向立云说,人类应寻求“人与洪水共存”,通过对洪水风险区土地的合理保护和利用,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的治水模式。
利弊之辨:防患与利用如何平衡
水能兴利,也能成患,雨洪更具有致灾和兴利的两面性。
专家指出,洪水资源化是一项涉及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工程、技术、管理等各个层面、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的全新事业,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
“洪水作为水源不具有长期利用的特性,供水保证率低,具有水害、兴利的双重属性,而且开发利用洪水资源的难度、风险比常规水资源要大,甚至会造成灾害,具有超越一般意义水资源的特殊性。”辽宁省供水局高级工程师邓程林说,开展水库洪水资源化调度,要利用水文、气象预报信息,因而增加了更多的不确定性。水库防洪一旦失事,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在水库洪水资源化调度中,一定要开展风险分析,研究防洪风险率的变化情况。
对此,水利专家程晓陶也表示认同。“雨洪利用是一项很复杂的工程,包括蓄滞洪区的管理和运用、人民避灾意识的提高、水库科学调度等多个环节,如果运作不当就会给当地群众的生活和经济发展带来威胁。”程晓陶说。
据了解,在我国,洪水资源化基本上是一项全新的事业,针对洪水资源化的政策、法规、规范、标准、规划等尚处于空白状态。
“没有水利工程的洪水资源化调度规程规范,相应的洪水资源化调度便无章可循,不可能顺利开展;洪水资源化的补偿机制不建立,则难以利用蓄滞洪区、湿地或田间引洪回补地下水或蓄留洪水资源,如若强行利用,则可能引发社会问题;缺乏流域间和流域内综合的洪水资源化规划,则可能出现各行其是,相互矛盾冲突,利用率低,利用模式和用途不合理的局面。”向立云说。
与此同时,现有水利工程体系多是以防洪或供水为目标建设的,并未考虑到洪水资源化的需求,虽然这些工程为可控制地适度利用洪水资源提供了主要的基础条件,但若为高效洪水资源化所用,还不够,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洪水资源化效率。“当前,在推进江河水系互通工程建设中,如果同时能够考虑洪水资源化利用的工程设计要求,将江河水系互通和洪水资源化利用统筹起来,将会起到一举多得的效果。”向立云说。
“善待洪水”:让人与水和谐共处
面对水资源利用与防洪之间的矛盾,水利专家们指出,应该尽快扭转治水思路,“善待洪水”,充分利用雨洪资源,从单纯的“抗”水向管水用水转变,实现人与水的和谐共处。
近年来,在经历了十多年对洪水、洪水灾害特性、洪水与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等关系的探讨后,新的治水思路基本形成,由“洪水控制”向“洪水管理”转变的策略正式提出。
专家指出,当前我们的治水理念要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从单纯的抗拒洪水转变为在防洪抗洪的同时,要给洪水以出路。二是从单纯的防洪工程体系转变为工程与非工程防洪措施相结合、社会共同参与的防洪减灾体系。三是从单纯的防洪减灾转变为在防洪减灾的同时,考虑如何充分利用雨洪资源,更多地为人类造福。
向立云建议,当前应制定洪水资源化利用的相关政策,使洪水资源化工作有章可循,例如水库、河道工程、蓄滞洪区洪水资源化调度规范,蓄滞洪区洪水资源化利用补偿办法等。同时,要编制规划,有计划地推进洪水资源化工作。
“只有统筹安排防洪减灾和调洪兴利,实施有效的洪水管理,适度承担风险、规范人类行为,给洪水以出路和滞蓄空间,才能在保障防洪安全的同时,留住洪水资源,造福人类。”程晓陶说。(本报记者 李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