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8月11日 星期日

    环球书情

    马克·李维的全球化写作之路

    作者:李小丢 《光明日报》( 2013年08月11日 05版)
    马克·李维近照

        帕斯卡·梅西耶在《里斯本夜车》里写过一段话:“我们总是无法看清自己的生活,看不清前方,又不了解过去,日子过得好,全凭侥幸。”这段话言简意赅地指出了人类生存的困境。许多人因为冲动而又懵懂地为自己的人生轻率地下决定,最终的后果往往是追悔莫及。

        马克·李维新书《如果一切重来》的主人公,《纽约时报》的记者安德鲁,就陷入了这样的人生困境。他在和失散多年的青梅竹马的女友结婚前夕,疯狂地迷恋上一位在酒吧里邂逅的神秘女郎,并在婚礼当天抛弃了妻子。后来,当他意识到自己做错了,决定挽回妻子的时候,晨跑时却被人刺伤,生命危在旦夕。当他醒过来时,发现自己回到了两个月之前。于是,他有了第二次机会。他用62天时间,挽回错误,让一切重来。

        这是一本混合着冒险、奇幻、国际阴谋和爱情、家庭关系的小说。《费加罗文学报》评价说:“从清新、爱情到悬疑,马克·李维在不同的写作风格之间游刃有余,他对情绪的掌控和文字的驾驭能力令人叹服。”马克·李维是多变的,然而他的写作风格及主题依然贯彻始终,那就是清新、爱情和悬疑。

        马克·李维并不像人们传统印象中的法国人,他并不盲目自傲,认为法国文化至高无上。他是一个典型的全球化作家,这也许和他旅美的背景有关,多种族文化交融的背景使他的视野更加开阔。他也有足够的文化底蕴,可以为笔下那些来自世界各地的主人公代言。所以,无论是《偷影子的人》中法国青年的浪漫忧郁、《伊斯坦布尔假期》中英国绅士的古板克制,还是本书中美国新闻从业者追求真相的勇气,他都刻画得惟妙惟肖,没有丝毫的文化隔膜存在。

        “童年”和“历史”是两个令马克·李维着迷的主题。自2000年以处女作《假如这是真的》惊现文坛开始,之后以每年一部作品的速度继续着他的写作生涯。在早期的创作中,他的故事明显更偏向“成长小说”的范畴,用细腻的文字描写出少年困惑、敏感的内心,明媚中透着忧伤,在众多事件的考验和磨炼之下,逐渐走向成熟和圆满。可以说《偷影子的人》已经将马克·李维的童年情结释放殆尽。然而,还没轮到评论家们为他担心,他就推出了《伊斯坦布尔假期》。这是一部过渡性的作品,尽管并不完美,但却非常奇妙,马克·李维巧妙地将“成长”和“历史”两个主题融为一体。作品中主人公尽管是中年人,但是通过对自己家族历史的解密,成长为完整的自己。

        马克·李维对历史题材的关注,是从《自由的孩子》开始的。这部关于二战抵抗运动的题材,用的依然是少年的视角。从《伊斯坦布尔假期》开始,他的视角越发成人化,关注的历史题材几乎都是被人类历史所遗忘的丑陋。通过他的作品,读者第一次了解到1915年至1923年奥斯曼帝国对亚美尼亚人实施了惨无人道的种族灭绝政策,导致150万人死亡。到了本书,马克·李维又再度通过故事告诉我们,在上世纪60—70年代阿根廷军政府执政期间,有至少3万人因被视为异见分子而遭到了残酷的折磨,最终葬身大海,他们的孩子被夺走,重新编造身份,在对自己父母一无所知的情况下长大。

        不动声色中,马克·李维成功地完成了自己创作生涯的转型。他从一个囿于小情小爱的“自传式”作家,转变为一个有历史责任感的作家。为了写好一部小说,他花了两年左右的时间酝酿、收集资料,加上连续4个月平均每天工作17个小时的写作,可以看出,他的成功并非偶然。建立在庞大的资料占有上的写作,使他的文字具有更加严肃、厚重的气息。

        尽管每本书的主题都在变换,马克·李维最核心的信念始终如一,所有奇思妙想的情节和对历史深处的挖掘,都在向读者传递着最朴素也最打动人心的道理,那就是:请一定珍惜你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并对所有爱你的人回报以真诚、热烈的爱,这样你的人生将不会有遗憾和悔恨。(《如果一切重来》[法]马克·李维 著 湖南文艺出版社)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