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7月23日 星期二

    文事聚焦

    呈现一个完整的鲁迅

    ——评光明日报出版社新版《鲁迅全集》

    朱辉军 《 光明日报 》( 2013年07月23日   14 版)

    理顺鲁迅的思想发展脉络

     

        鲁迅是文学大师,还是翻译家、古典文学研究专家、科普作家,以及书法家、美术家、设计师。我们必须全面地了解鲁迅,理解鲁迅。光明日报出版社推出的《鲁迅全集》,就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完整的鲁迅。

     

        早在1938年,就有《鲁迅全集》面世。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文学出版社陆续推出了三种《鲁迅全集》版本,即1956年的十卷本、1981年的十六卷本、2005年的十八卷本,为学习鲁迅、研读鲁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四种《全集》都有遗憾,“全集”并不“全”,鲁迅先生的一些著作没有收入,从而使鲁迅先生的成就没有能够完整地展现出来。

     

        进入新世纪,光明日报出版社邀请一些专家学者组建了新的《鲁迅全集》编委会,历时五年,在以前各版的基础上,尽力搜寻鲁迅先生的遗稿,编辑成一套崭新的《鲁迅全集》。这套《全集》力图全面反映鲁迅先生在创作、翻译、古籍辑校、科学普及方面的成就,并涉及鲁迅先生的书法、绘画、美术论著和书刊装帧设计等,是迄今为止相对最全面地反映鲁迅先生各方面成就和贡献的文集。

     

        在收集、钩沉鲁迅轶文上,光明日报出版社版的《鲁迅全集》颇具特色。诗歌方面,他们从《周作人日记》中录出了《别诸弟三首》(二辑)《莲蓬人》《庚子送灶即事》《祭书神文》《惜花四律》等,从周作人日记手稿中录出《题照赠仲弟》,对理解早年鲁迅的思想感受很有参考价值。杂文方面,他们重新编辑了鲁迅逝世后出版的文章,按照鲁迅先生生前的构想,辑录为《人海杂言》《荆天丛笔》,其中《〈劲草〉译本序》《〈魏子〉序》等均系残稿整理而成。应当说,这样的编辑思路更符合鲁迅先生的初衷,也有助于读者理解鲁迅先生的思想发展脉络。

     

    将中国文化推向了新高度

     

        鲁迅先生曾就《红楼梦》说过:“谁是作者和续者姑且勿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不幸的是,鲁迅身后,他自己也遭遇了这样的情形。有的人把他刻意打扮成“金刚怒目”式的“革命家”;有的则把他仅仅局限于“亭子间”里的“文学家”,乃至“小说家”或“杂文家”;更有甚者,拿着放大镜,专挑他的某些词句,把他“还原”成冷酷、好斗的小人形象。

     

        这其实也很正常。除去一些真正的“小人”从自己的阴暗心理出发去贬损、侮辱别人不谈,此外,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所处的立场不同,所要实现的意图不同,都会影响对某个特定个体的判断。而真正的高山大川,因其博大与丰富,都会留给人们无限解读的可能性。苏东坡曾说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他认为原因是“只缘身在此山中”。其实,就算跳到山外,也依然难以把握高山、大川的方方面面。

     

        鲁迅先生就是高山,就是大川。新版《鲁迅全集》让我们充分领略了他的崇高、伟大和丰富。

     

        鲁迅是高尚的。他与章士钊、胡适、林语堂、梁实秋、周扬等的纠葛,近年来成了现代文学史上热议的话题。这当然可以讨论,但却不能因为要公正评价他们的成就,就非要去贬低鲁迅。他们之间的争论,主要是观念的冲突、思想的分歧,岂是私人恩怨么!而鲁迅对郁达夫、瞿秋白、柔石、萧红、萧军、胡风、刘和珍等,却是满怀深情和温热,从中可以看到他胸怀、心灵的纯粹与博大。

     

        通过鲁迅先生的诗文,特别是他的日记和书信,我们可以感觉到他的内心时常在咀嚼痛苦。其诗曰:“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弄文罹文网,抗世违世情。积毁可销骨,空留纸上声。”这都是在《呐喊》《彷徨》出版十年后写的,而写的又是一种什么样的纠结、痛苦、郁闷的心境!可惜那时候又有谁知?先生忍受着痛楚,以坚强与韧性,不断耕耘,不懈跋涉,终于将中国新文化推向了新的高度。

     

    留下一笔思想资源

     

        煌煌20大卷,是鲁迅先生留下的一份丰厚的文化遗产,一笔博大精深的思想资源和精神财富。

     

        他对中国历史的认识,对中华文化的理解,特别是对由愚昧禁锢的封建社会迈向现代民主社会进程中的中国人的深刻剖析,迄今恐怕难有几人可以企及。他提出的“改造国民性”问题,应当说还远远没有完成。尤其是,旧有的贫弱、愚昧、专制、奴役、渎职等观念和痼疾尚未完全清除,又迅疾陷入了唯利是图、金钱至上、尔虞我诈、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泥淖里,文明、开放、自由、公正、诚信等健全的现代人格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所以,鲁迅先生提出的“改造国民性”的问题依然任重道远,而且还增添了新的使命,我们要沿着先生指引的正确道路,完成先生未竟的事业。文化艺术工作者更应该走在时代的前列,自觉地承担起时代赋予的重任。

     

        因此,切不可将鲁迅供奉起来视为图腾,更不能将其当作招摇过市的幌子,而是要切切实实地奉为“精神导师”,以之为明灯,照亮我们奔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征程。

     

        翻读这套《鲁迅全集》,我从内心深处钦佩鲁迅先生的才华。就算从他1906年进入学界算起,其涉猎之广,亦令人感慨。他1906年撰写的《中国矿物志》,先是被清政府农工商部大力举荐,后又为清政府学部批准为“中学堂参考书”,并多次再版。鉴于当时的现代教育水平和矿产研究状况,鲁迅先生的筚路蓝缕之功,真的要好好地加以估量。  (作者中国文联出版社副总编辑)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