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同志日前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从不同角度,深刻阐述了干部选用和评价的基本要求和基本规律。尤其是对于干部选用和评价工作中不能一味只讲年龄不讲经历,坚决制止简单以票取人的做法,不能简单以GDP增长率来论英雄,不能简单以考试分数一锤定音。总结起来,干部选用不能简单地唯“岁数”“票数”“分数”“数字”,而是要坚持全面、历史、辩证的观点、做法和制度体制。
选用干部既要坚持全面论,也要坚持重点论。因为治国就是治吏,所以选用干部,兹事体大,不可不慎、不可不察。当然,干部选用也不是事无巨细、求全责备,而是坚持重点论和全面论相结合。所谓全面论,就是坚持“德、能、勤、绩、廉”的全面考核,更加注重德才兼备;与之相反的是片面论,表现在对干部选用评价上,要么对干部行为“一俊遮百丑”,要么只看一点不及其余。所谓重点论就是在干部选用过程中坚持实际业绩为主、以德为先的原则;与之相反的是平衡论,表现在干部选用和评价上就是不分主次,走入吹毛求疵的极端,这就难以选用真正有才、有识的干部和人才。坚持重点论和全面论结合,就是坚持全面、历史、辩证看干部,注重一贯表现和全部工作。就是在干部选用中,既注重票数也注重政绩,既注重经验也注重品德;干部考核工作中,既看发展又看基础,既看显绩又看潜绩,不把GDP作为单一标准,而是把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指标和实绩作为重要考核内容。
既要遵循制度,也要有所创新。“用什么样的人和怎样用人”反映的是干部评价机制。制度不仅明确规定了干部选用的基本标准,同时也明确规定了哪些部门应当坚持何种规则选用干部的权力边界。但现实中存在着“暗箱操作”和“枕边酝酿”的潜规则,使得制约干部选用的这种硬约束,要么成为技术性的“筛子”,把人当作物品一样在筛选过程中揉来选去,制度反而成为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借口。要么干部选用中不严格遵循制度,制度则成为个人好恶的代名词和堂而皇之走形式的“幌子”。制度的相对稳定性,使得制度具有权威性;制度本身的事后性,也决定了制度需要创新和发展。在制度安排和制度供给中,既要为特殊地区和特殊岗位选用人才,也要考虑人才的使用效率和效果。同时还要考虑,技术性领导岗位和政治性领导岗位选择的区别性。选用方式和评价方式要有一致性,要体现制度的稳定性和公平性。当前制度建设的发展方向就是习近平同志要求的,要坚持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即紧密结合干部工作实际,认真总结,深入研究,不断改进,努力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有效管用、简便易行的制度机制。
既要科学设计、遵循规律,也要合理有效、注重实际。干部的素质既有先天自身素质、更要靠组织后天培育,领导工作履职能力的胜任,既需要基本技能,也需要政治素养,既需要才能也需要经验。因此,干部选用既要遵循干部成长的一般规律,也要遵循干部教育管理的一般规律。干部选拔制度和干部成长规律。干部需要基层经验,但经验必须是认真的而不是敷衍的。遵循规律,就能够选贤任能、用当其时;违背规律,就会出现突击提拔,就是拔苗助长,或者出现论资排辈、老气横秋。选评干部注重工作实践,这样的干部就能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就是组织满意和群众欢迎的,而单一型的干部达不到这样的基本要求,“火箭提拔”“萝卜招聘”既不合理也无绩效。缺乏科学的评价机制,领导干部在论资排辈的氛围中艰难成长,在所学非所用的单位中受到压制,于公于私都是人才的浪费。所以,探索和总结干部成长规律,就是让干部选用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符合党政干部岗位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才和干部的选、用、育、留的相互支撑,符合组织管理的一般要求,等等。
既要着眼当前的现实评价也要着眼未来的历史评价。从历史的角度评价干部行为,既要立足当前以调动工作积极性,更要着眼未来以经得起实践检验。从组织建设的有效性而言,慵懒散漫和得过且过的干部得不到调整,年轻有为、群众欢迎的干部得不到重用,是干部资源的最大浪费,也是社会发展最不经济的行为。因此,干部评价的系统性,要求对干部个人能力、组织培育、社会评价进行综合优化,其结果就是进一步确立干部评价的最高准则: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群众的检验。
既要注重干部选用的制度建设,也要推进用人风气的整体优化。传统社会治理要求“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要完善工作机制,推进干部工作公开,坚决制止简单以票取人的做法,确保民主推荐、民主测评风清气正。就干部的选拔任用来说,要处理好纯洁党风与优化民风的关系。官风正则民风淳,有了组织规则的公平纯洁,社会环境的优化才有了基础和前提。同样,让人民群众成为干部选用监督的主力,让社会舆论成为判断领导干部行为好坏的风向标,不良之风就不会生成蔓延。干部选拔任用坚持公平、公正的阳光原则,这种好的风气和做法就会逐步生根发芽、枝繁叶茂,假以时日就会蔚然成风,以党内风气的纯正带动社会风气的好转就指日可待。(中央党校教授 李俊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