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7月03日 星期三

    让大师的“对话”永驻罗马

    ——雕塑家吴为山作品落户意大利国家博物馆

    作者: 《光明日报》( 2013年07月03日 09版)
    吴为山作品《超越时空的对话》(资料图片)

        “这是一组来自中国的艺术杰作。我很高兴地告诉大家:意大利文化遗产部已经通过了政令,将它永远留在意大利。”6月20日,罗马文物局局长波洛宣布,中国雕塑家吴为山的作品《超越时空的对话——意大利艺术大师达·芬奇与中国画家齐白石》将“落户”罗马,成为威尼斯宫国家博物馆的珍贵馆藏。

        位于罗马市中心的威尼斯宫国家博物馆始建于文艺复兴时期,藏有贝尔尼尼等艺术大家的作品,在全世界享有盛誉。中国当代雕塑家的作品永久立于世界雕塑之都罗马,在艺术圣殿向世界传递中华文化的声音,这已不仅是属于吴为山个人的荣耀。

        当天,这组独具匠心的雕塑作品便在威尼斯宫亮相。呈现在世界观众眼前的,不仅是两座两米多高的青铜造像,更是一场发生在两位艺术巨匠之间的无声对话——一位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巨匠达·芬奇,一位是中国艺术大师齐白石。达·芬奇长发如瀑、目光如炬,身形雄浑、手指苍穹;齐白石面容清癯、美髯垂胸,手拄节杖,温容悲悯。

        这已不是两位老者在意大利的第一次亮相了。

        许多观众还记得,2012年11月间,“文心铸魂——吴为山雕塑艺术国际巡展”在威尼斯宫启幕,这组“对话”的雕塑便作为该展览的精神标志立于大厅。另有一组名为《梦中的达·芬奇与齐白石》的作品,将两位老者立在同一艘“船”的两端,默默迎接如潮的观者。

        “《超越时空的对话》是我2012年专门为意大利巡展创作的。创作初衷,就是在当今中华文化复兴的语境下,把中西艺术大师同置于一个对话空间,从而找寻中外艺术在精神旨趣、艺术力量方面的契合点。我深信,这种力量,是能够超越文化差异、种族差异、美学特质差异等诸多因素的。”吴为山坦言。

        选择这两位艺术巨匠作为中西文化代言人,是吴为山常年思考与创作积累的结果。在他看来,达·芬奇从文艺复兴的壮阔图景中走来,闪耀着科学精神与人文华彩,齐白石则从中华文化的厚重传统中走来,是东方哲学与艺术审美的集中代表。他们之间的“对话”,寓意中意两国乃至整个东西方文化跨越时空的交流,意义深远。

        近25年来,吴为山已数十次创作齐白石像,他的“齐白石”系列被誉为当代写意雕塑的标志,他所提出并倡导的写意雕塑在当代中国雕塑界乃至美术界产生了巨大影响。此次,他运用圆雕、浮雕相结合的手法,使白石老人“恍惚于梦魂中、依稀于宇宙间”的神韵自然浮现,与达·芬奇深厚博学的智者之像互为对比,又相互呼应,将观者带入了隔空对话的悠远意境。

        “吴为山先生知道如何把当代中国文化术语同意大利的艺术传统联系起来,看着他塑造的齐白石、达·芬奇这两尊艺术圣像,我想到了贝尔利尼,也想到了马里诺·马里尼、贾科梅蒂。”意大利国家博物馆馆长德拉吉表示。

        “吴为山的雕塑给意大利人民带来了创造的美,也使我们看到了中国艺术的新风尚,更表现了全世界人民通过艺术相互交流、相互理解、共同发展的愿望。”意大利文化遗产与活动部部长奥纳吉赞叹不已。

        “吴为山的作品在流动的、富有诗意的线条中构建了自然生命的永恒。通过作品,我们跨越了东西方的鸿沟,达到了在艺术上的相遇、相知。这种跨世纪的东西方艺术比较和艺术家的对话,使我们确信艺术是心灵的圣经。”罗马美术学院院长季拉尔多·罗·鲁索感慨。

        身为中国雕塑院院长、全国城市雕塑艺术委员会主任,吴为山一直在为中国文化的“走出去”鼓而呼,并身体力行。20多年来,他走出国门,先后在欧、美、日、韩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举办展览,很多作品被著名博物馆和大学收藏。他的作品,还获得了2012卢浮宫国际美术展金奖、英国皇家“攀格林奖”等重要奖项,引起世界雕塑界对中国艺术的极大兴趣。

        正是这样融汇中西的经历,使他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自信十分看重。

        “为什么我的雕塑能被世界认可?最大的原因就在于——它们散发着五千年中华文化的光芒。只有对自己国家的文化怀有自信,我们‘走出去’才能有扎实的根基和底气。因此,今天的艺术家要有开阔的眼界和胸怀,要自觉自信地继承传统文化,吸收世界先进文化,建设中国现代文化,这才是我们与世界对话的坐标点。”吴为山说。他期待着,在今天的全球化大潮中,有更多的中国艺术精品走向世界,走进各国人民心中,让中华文化的魅力辉耀世界。(本报记者 王斯敏 本报通讯员 文思嘉)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