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印度政府公布了新的科技创新政策。新政策既着眼于形成新的创新视角,又提出了到2020年跻身全球五大科技强国的美好蓝图。新政策特别强调,为加快可持续、包容式增长,并服务于人民,印度将加强科学、技术与创新之间的协同,使之全方位融入社会经济进程。印度政府还将2010-2020年作为“创新十年”,并组建了国家创新委员会,预计在2017年,该国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将提高到2%。印度目前的科技创新状况如何?印度能够实现这一雄心勃勃的科技腾飞计划吗?
印度科技基础设施良好
我们首先必须看到,印度在促进科技发展的环境、科技人才队伍的规模以及科技研发中心的数量等科技基础设施方面还是非常良好的。印度具有一个促进科技发展的良好环境。政府能始终把发展科技置于大政方针的地位,科技政策和科技立法配套且具体;拥有雄厚的研究与开发资金保障;有一套比较完备的研究与开发激励体制;有相对健全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有完备的研究与开发体系;有相对严格的科技管理以及适当的刺激措施。
印度还拥有庞大的人才库。据有关数据,年轻的印度大学毕业生(拥有7年或7年以下工作经历的人)的数量大约为1400万。印度每年有高达250万的信息技术、工程和生命科学等领域的毕业生,其中有65万研究生和近万名博士生。世界闻名的印度理工学院在印度的科技崛起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该学院的毕业生,已成为跨国公司竞相争夺的对象。
印度在软件领域的人才尤为充裕。在全球排名前1000家公司中有266家与印度有软件开发业务,有6家印度软件公司在美国证券交易所上市,有2家在伦敦证券交易所上市。印度软件产业有5400多家企业,直接从业人员达100多万人。印度未来科技人力资源正在朝着信息技术领域流动,因此印度具备在软件领域实现技术创新的人才力量。
国际舆论普遍认为,班加罗尔在印度新兴的知识经济中一直担任主角。现在,班加罗尔拥有超过20万名软件开发人员,这一数字堪与硅谷比肩,仅通用电气公司的印度研发中心就拥有超过1800名博士。班加罗尔还是印度航空工业的摇篮。印度负责研制火箭卫星的空间研究组织、印度科学研究院、国家航空实验室、印度斯坦飞机制造公司等一批国家重点高科技研究机构相继在班加罗尔扎根,形成了以空间技术、飞机制造、通讯设备生产等产业为主的产业基础。
除班加罗尔外,海德拉巴、孟买、新德里等城市也已经成为印度重要的研发中心。海德拉巴有大量IT培训机构和重要的政府研究机构,如细胞和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心、DNA指纹与诊断研究中心和印度化学技术研究所,而新德里则是印度一流教育机构的集中地。
高新技术引领经济发展
印度在信息技术领域的成功已广为人们所熟知。印度凭借人才优势,通过为发达国家提供服务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信息技术产业对印度GDP的贡献度为6%。印度的软件和信息技术带动的服务在过去五年间年均增长率超过了30%。信息技术的成功改变了印度对自身潜力的看法,正在培植着印度的科学自信。印度在信息技术领域的成功对于吸引跨国研发中心和外籍印度人在印度投资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经过多年发展,印度卫星的研发和应用技术也已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其运载火箭技术正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印度空间研究组织在2008年用一枚极地卫星运载火箭将印度首个月球探测器“月船1号”发射升空。
印度总理辛格表示,印度政府计划“逐步增加研发支出比例,并同时建立奖励制度,促使私营部门增加在科学和技术方面的支出。”这类举措正在推动创建更多的精英研究机构,吸引外籍印度科学家回国,充实科学教育,配备新的智能化实验室。印度科学与教育研究所所长、化学生物学家加内什说:“我们能够给他们提供建立实验室所需的一切条件。”加内什对新创建的实验室很有信心,他说,在印度近年来的科学发展大环境下,“我们没有理由失败”。
实现科技腾飞任重道远
尽管印度科技产业发展成绩不菲,但要实现辛格总理提出的跻身世界五大科技强国行列的目标并非易事,印度的科技复兴之路仍然任重而道远。目前印度科技领域急需解决的问题一大堆。
首先是印度大学、政府和科研机构中存在的各种弊端。一些死读书的学究充斥印度的大学校园,腐败现象也导致研究人员失去进行突破性研究的热情。印度生物学家拉加万·贾德卡认为,“我们的教育体系培养的是追随者,而不是开拓者,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最大的问题。”创新人才的培养不足或将成为印度实现技术创新突破的主要障碍。而官僚主义盛行则导致科技投入不够全面均衡。班加罗尔研究中心负责人帕德马纳班·巴拉拉姆说:“最好的计划在官僚体制下也会如流沙般消失得不见踪影。”印度的科技研发投入始终低于GDP的0.8%,而且多年来徘徊不前。科技经费大多被投入到国立的科研机构,私营企业很少能得到“雨露滋润”。就算是现有的科研经费可能也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一些西方观察家始终怀疑印度科学界能否用好颇为可观的研究经费。按照国际标准,印度几乎没有什么学科或研究机构达到世界规模,印度基础科学领域的力量不足是世人皆知的。
其次,印度的人才外流和改行现象严重。许多优秀的毕业生对学术研究不感兴趣,他们大多争相涌入收入较高的信息技术领域,即使是对科研工作情有独钟的学生也常常将眼光投向海外。这使得印度实验室的创造性工作后继乏人,符合教育资格的科技人力资源中只有约35.2%的人选择了与科技研究相关的工作,而从事与科技研究相关的工作人员中也只有约52%的人符合教育资格。印度的科技产业基地也正面临着巨大的烦恼。著名的班加罗尔制造了大量中产阶级,但以外包为主的软件生产方式也使其丧失了绝大多数本应享有的知识产权,彻底成为硅谷的廉价工厂。在班加罗尔,一名编程人员的收入只相当于其硅谷或者欧洲同行的六分之一。而随着亚洲其他软件外包城市的兴起,班加罗尔的定位愈发尴尬。对于印度而言,这座城市也许正在蜕变为一个“甜蜜的负担”或者“幸福的烦恼”。
最后,印度农业技术服务的整体效果不够理想。印度有12.4亿人口,其中65%即8亿人口生活在农村地区。印度要实现粮食安全,每年必须保持农业4%的增速,但水和土地短缺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制约因素。这就需要在发展农业节水技术、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培育抗逆性强的新品种方面实现创新和突破。但印度农业技术服务现在还处于较低水平,多数农业研究成果很少考虑农民的实际需求,提供的只是比较宽泛的技术建议,对农业实际的指导意义不强。
根据近几年的全球科技竞争力排名分析,印度的科技水平基本上属于发展中国家中的科技先进国家,因此有人称之为“科技发展中国家”。但印度与欧美工业发达国家之间在科技竞争力方面的差距仍十分明显。印度要完成雄心勃勃的十年创新计划还需克服诸多障碍,采取更有力的举措。(本报驻伊斯兰堡记者 周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