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6月20日 星期四

    奔腾立体 河魂写真

    作者:赵世学 《光明日报》( 2013年06月20日 12版)
    许世虎绘《美丽中国——黄河赞歌》

        黄河被视为中华文明的摇篮。在汉代以前,人们普遍用“川”来泛指一般的河流,而只对黄河称作“河”。我国最古老的地理书籍《山海经》称黄河为“河水”,《水经注》称黄河为“上河”,《尚书》称黄河为“九河”,《史记》称黄河为“大河”。黄河一词最早见于东汉历史学家班固所著《汉书》,“使黄河为带、泰山为厉。”但是黄河一词在当时尚未广泛采用,直到宋代,人们才普遍使用黄河这一名称。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诗仙李白的诗句流传千古,表达了国人对于黄河的深情。历朝历代文人墨客对黄河的吟诵从未断绝,到了近代,著名音乐家冼星海创作的《黄河大合唱》,唱出了黄河的风采,更唱出了中华民族的战无不胜,奋发图强的英雄气概。那么,用绘画形式,怎样能表现出黄河的这种特质呢。重庆大学美术学院院长许世虎对此有自己的理解:黄河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领唱者,是中华儿女性格的塑造者。黄河之所以惊天动地,之所以气吞山河,其壮美不在黄河上游与下游的平静,而在于中游流经秦晋大峡谷时它像愤怒像高昂像要直抒胸臆地站了起来的气势。

        许世虎的画作《美丽中国——黄河赞歌》,将象征民族精神的著名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以一位画家的视角展现出来。画作以黄河中游最壮观的壶口瀑布为前景。飞泻而下的河水从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走来,厚重得带着大地的表皮。河水注入谷底后,激起的一团水雾烟云,柔美得带着东方气质,披着云的外衣。中景是众多的分叉水流奔腾而过,远景是茫茫河岸,那是秦晋黄土坡的影子,一片完整的灰黄色调将画面推向了视线的远方。

        为了表现黄河的雄浑与凝重,许世虎采用了先塑后画的技法,也就是先用塑型膏塑型,这样,画中的山石、云雾、水流、土坡等在着色前就已借用笔触的走势将其肌理体现出来了。之后再用油彩将远、中、近空间感、立体感通过色彩关系凭借着画家的“硬功夫”画出来。远观近处景物格外真实生动。

        这是立体的黄河,不是平面的黄河。千百年来,多少芸芸众生从这里受到了激励和鼓舞。正是这如雷贯耳的轰鸣、奔腾汹涌的威势成就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