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初开映玉墙,风吹窗前翰墨香……”6月12日下午——端午假期的最后半天,与全国各地一样,地处长江之滨的安庆火车站涌动着返程的客流;不一样的是,站前广场荡漾着曲调优美的黄梅戏乐曲声,一场票友自发的“演唱会”,吸引着数以百计的过往旅客和周边市民驻足观赏。
“没想到在火车站都能看到黄梅戏!”从浙江杭州来安庆出差的王伟升,是一位黄梅戏粉丝,在安庆出差的3天里,除了专业院团高水平的演出,还在大街小巷看到多场露天的票友演出。自称“过足了戏瘾”的他,没想到离开前还能在车站欣赏到如此原汁原味的表演,不禁连声赞叹:“安庆真不愧是黄梅戏的故乡!”
“江城处处唱黄梅,得益于文化体制改革的推进。”安庆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章松介绍说,安庆是黄梅戏的发源地,“出门三五里,处处黄梅声”是这座“中国黄梅戏发展基地”城市的真实写照。通过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各级演艺专业团体实行转企改制,主动而良性进入市场循环之后,市委、市政府把更多的精力物力投入文化民生。“市里拿出专项经费,为活跃在城区的主要民间班社购买音响设备,为演出活动创造更好环境,努力让群众享受更美的文化大餐!”
“每天下午2点到4点,晚上7点到9点。”在站前广场刚刚一曲唱罢还没来得及卸妆的陈云霞,向记者介绍起自己这个班社的“演出时间表”。这个两年多坚持在站前广场演唱的10人班社,完全是自发的组合,只要不下雨,每天一到时间,大家就会到这个广场来,自带音响、道具,自己化妆。如果观众来得多,就会唱一出传统大戏,大多数时候则是唱小折子戏、对唱和邀请观众中的戏迷一起唱。陈云霞说:“我们就是喜欢黄梅戏!”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穿行在安庆的大街小巷,淳朴清新、细腻动人的黄梅调萦绕在楼宇间、树丛中。据文化部门的统计,市区里成规模而又活动正常的戏迷班社,就有100多个。“以前,除了逢年过节,我们一年到头都很难看到几次演出。”老戏迷汪明根用自己的切身感受,印证着文化体制改革给群众文化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这几年,只要没有下雨,每天下午和晚上,无论在哪里,只要是有块空地的地方就必定能看到一帮戏迷在唱黄梅戏,并且周边也必定还会有一群喜爱黄梅戏的围观者。”
滨江广场、城区公园、社区门前……安庆,这座长江之滨的历史文化名城,黄梅悠扬,民心欢畅。(本报记者 李陈续 通讯员 王 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