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是中国的心
秦王挥剑东进,统一了中国,宣告自己是始皇帝,不料秦有二世而亡。
随之汉高祖刘邦在长安建都,享国二百余年,是大朝代。
隋文帝发兵南下,结束了中国之分裂,当然属于伟大的君主,可惜隋也有二世而亡。
随之唐高祖李渊建都长安,享国近乎三百年,也是大朝代。
长安居中国疆土的中央。中国大地的原点现在仍在长安的范围内。北京时间,实际上也是由这个原点所测算。
中国对世界的影响最早是从长安传播的。世界不知道中国的时候,已经知道了长安。从长安所传播的中国也是最强大,最富裕,最繁荣,最浪漫的,是礼仪之邦。天下人谁不向往长安!
长安文化弘孔子之仁义,取老子之清静,融释迦牟尼之慈悲,合乎大道,一直是中国文化的主流和正宗。它的开放性和宽容性,让天下人景仰。汉长安,尤其是唐长安,使长安文化充满了美。
长安之得名甚早。春秋以后,中国出现了连绵二百余年的兼并战争,暗无天日。那时候,有一位智者见民苦难,凄惨,不可聊生,便将秦岭与渭河之间,或曰丰镐(西周文王所建丰京和武王所建镐京的合称,丰在河西,镐在河东)之间的一个地方命之以长安。其处周之杜伯国,秦之杜县,虽小,仅仅属于乡之所聚,却表达了天下人对和平的切盼与深诉,也表达了对极权和苛政的抵抗。此事应该发生在公元前361年之后的某一天。过了几世,秦王嬴政之弟嬴成蟜封为长安君,食邑于斯。遗憾的是,秦始皇的天下并没有长治久安。
长安是中国的心。
长安属于中国人
长安是天子的城,一千余年,十三朝的几十位皇帝,开国于斯,拓疆于斯,祀神于斯,教民于斯,也哀于斯,死于斯,借黄土葬身于斯。
汉军从长安出发,征匈奴于千里之外,从而把汉人的强大传播至西域以西,北地以北。唐皇帝坐长安,接受贡拜,万邦遂体验了唐人的繁荣。
显而易见,无一次或数次之兴,便无复兴之谋。中华民族曾经有过盛世,才有现在的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奋斗。昔日的盛世,当然是汉,尤其是唐。中华民族之复兴,以汉唐为参照,合情合理,也使自信和自尊有了源流。长安是汉的国都,也是唐的国都,长安的意义遂有十分的深刻和十分的丰富。
唐代的青年,凡有志的,都希望往长安去,因为长安大存建功立德的机会,能封侯任相,光宗耀祖。李白、杜甫、白居易,都是那时候赴长安的才俊。
长安像温润坚韧的玉一样镶嵌在唐诗之中,唐诗像种子一样逢春开花,逢秋收获,把长安流布给子子孙孙,千门万户。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长安,遂使长安变成了一个象征。不管国都在东还是在西,在南还是在北,都可以用长安喻之国都。长安也变成了漂泊者的故园,读书人的情结,甚至只要喊出长安,就会想到晨曦中的宫殿和夕照下的陵阙。
长安的形胜、史迹和遗址,尽是文化之宝,无不渗透着圣贤的寄托,并有灵魂在附。如此长安,当然属于中国人。也基于这样的逻辑,四海之内的中国人才连长安的残碑剩石也紧盯着,看谁在改变原貌,谁在制造危境,谁在暴毁。
明清之西安府,中华民国之西安市和今之西安市,都是依长安而为城的。生于西安,在西安生活,在西安工作,应该感到荣幸,不过更应该感到一种对长安遗存的保护和承继的责任。西安人利用长安的形胜、史迹和遗址,其权利显然是有限的,因为它们属于包括西安人在内的全体中国人,它们是前辈创造的,不是今之西安人创造的,也因为不惟今之西安人具利用的权利,后代也具利用的权利,遂须给后人留一些空间。任何对长安的损害和破坏,对长安的过度利用,以及作与长安意象和长安气派不相匹配的规划与建设,也无法向中国人交待。实际上,西安人为庇守长安形胜、史迹和遗址,素有非凡贡献。西安人懂得,长安的任何一片余辉都投射在自己的城上,长安的任何一片余香都飘荡在自己的城上,这会给自己的城增美。
长安万岁!
(作者为作家、教授,陕西省作协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