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6月14日 星期五

    新 译

    韩国女总统朴槿惠日记选

    《 光明日报 》( 2013年06月14日   15 版)

    投身于纪念朴正熙的工作

     

        伊莉莎白·库布勒·罗斯在《死亡与濒死》中讲述了人在临死之前所经历的五个阶段,分别是“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抑郁—接受”。

     

        朴槿惠的母亲和父亲都死于非命。他们没有“否认”的机会,也没有“愤怒”的时间,更没有向上帝“讨价还价”的工夫。可对朴槿惠来说,父母的死亡已经够悲痛的,再加上当权者对父亲的恶毒攻击和诽谤,这些纠缠在一起让她必须忍受愤怒的煎熬。如果是常人,最终一般都会进入接受的阶段,即他们会认为“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总有一天历史会给予评价的”。

     

        然而朴槿惠却不是坐以待毙的人。母亲身遭不测,父亲不幸遇刺,这一连串的打击并没有使朴槿惠轻易沦落到濒死前的“接受”阶段。母亲走后她毅然挑起了“第一夫人”的重任,父亲走后她毅然踏上了澄清历史为父亲恢复名誉的征程。

     

        1989年朴槿惠组织了悼念陆英修女士的团体——“槿花服务团”,接着又创办了追思朴正熙总统和陆英修女士的报刊——《槿花报》。这是朴槿惠针对当局全盘否定父母的行为而发起的社会运动。1989—1990年对朴槿惠来说是用实际行动“接受”父亲死亡的两年。

     

        1989年4月3日 我已37岁,我的一切要顺应天意

     

        千百年来有无数英雄青史留名、传颂至今。他们之所以受人爱戴、受人敬重,正因为他们都是智勇双全、有先见之明、廉洁奉公的伟人。

     

        对每个人来说生命只有一次。我们的生命就在这一刻也随着嘀嗒嘀嗒的秒针转动声逝去。宝贵的生命在一分一秒地逝去,且一去不复返。一天的时间对我们来说实在是太宝贵了。

     

        转眼之间我已经37岁了。回想逝去的岁月我感慨万分,三十多年来我都学了些什么?三十多年来我又做了些什么?

     

        我想我应该学到更多的东西,我应该做更多的事情。我总觉得自己的前半生还有很多不足和遗憾。虽然自以为一寸光阴一寸金地过来了,可如今还是禁不住惋惜过去的时光。

     

        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今后我要过更智慧的人生,我将顺应天意安排我的一切,包括我的言行。

     

        1989年10月27日 父亲!母亲!

     

        感谢上帝赐予了一个晴朗的天气使我们圆满举办了10周年纪念活动。

     

        前往墓地的途中我心潮激荡难平。

     

        这是父亲去世10年以后才举办的追悼会,怎能让人不激动呢?我唯恐致悼词时一旦喊出一声“父亲”便控制不住自己长期压抑在心中的情感。我在车里一再向母亲祈祷,希望她帮我克制感情。也许是我的祈祷灵验了,我总算平静地念完了悼词。

     

        下山的时候我才发现追悼会现场一片人山人海,就连将军墓一带也都挤满了人。真是难以忘怀的情景。

     

        人们都向我乘坐的汽车挥手致意。后来姜律师向我回忆当天的情景。他说当时他站在山顶上,看到山下黑压压的一片人群,其中还有很多胸佩勋章的新村运动领导人和 “伤痍勇士会”的人们。他还说,在我敬献悼词时那些老人们都流下了眼泪。

     

        1989年11月9日 回顾纠正历史的时光

     

        世上最可怕的东西恐怕非“自我醒悟”莫属。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我们还需要时刻倾耳于外界对自己的警醒。否则我们会变成一个怪物,很容易掉进自我满足、自我夸大、自我陶醉的陷阱里。

     

        即使平时保持清醒,哪怕无意间自我满足也有可能酿造意料之外的失误,人也会变得轻浮。

     

        与诚实、真挚的朋友促膝谈心是我最愉快的事情,会觉得比任何瑰宝和鲜花都更加美丽。要想始终保持这样的心态,要想抵制各种诱惑,我们必须经常反省自己,时刻给自己敲警钟。

     

        从某种意义上说痛苦是净化我们心灵的灵丹妙药。痛苦会使我们变得谨慎,痛苦也会使我们变得谦虚、自重。

     

        与此相反,倘若总是听到赞美之词,一切都进展得很顺利,没有人去反对自己、违抗自己,那么这个时候人们更应该做到自我警醒,应该感到害怕。

     

        一切都进展顺利的时候我们要意识到危机,赞誉声中我们要意识到不足。我们要时刻警醒自己,时刻为自己的懈怠而担忧。

     

        自我欣赏、自我陶醉,这才是自己背叛自己信条的最危险的瞬间。我们挥汗劳作不是为了名誉和安逸,而是为了责任感和使命感。

     

        过去的一年是我最活跃的一年。我和媒体联手,冲破各种阻碍洗刷了过去强加给父亲的许多莫须有的罪名,同时也纠正了被歪曲了的历史。

     

        在纪念父亲去世10周年的日子里我所接受的采访就有十多次。纪念活动已经告一段落,我下一步的课题是必须静下心来通过出版物揭开过去的真相。感谢上帝帮助我一解心头之恨,感谢上帝让我重见天日。

     

    领导社会运动团体

     

        “10周年纪念会”实际上是为澄清历史问题而组织的社会运动团体,领导社会运动团体对朴槿惠来说是一个崭新的体验。事实上,这个时期朴槿惠作为“育英财团”董事长已经积累了9年的领导经验。

     

        社会运动团体与私营企业通过薪金和职位管理员工不同,是以“主义”与“理念”等意识形态来感化人的社会组织。这在经营难度上比企业大好几倍。

     

        何况朴槿惠领导的社会运动又不是整个社会的主流运动,所以团体的活动权益得不到保障,政府动不动横加阻挠,民众漠不关心,有时就连最信赖的人也摆出一副爱莫能助的态度。

     

        这个时期的日记里除了对纪念活动的一些感想外,还记载着很多对人生意义的思考。这恰恰证明朴槿惠担当社会运动团体的领导人之后遇到了很多新课题。这一时期的日记里对人事管理方面的思考特别多。社会运动团体的性质决定了只要领导者稍有不慎,团体很有可能变成一盘散沙。团体的这一性质不能不使朴槿惠慎重考虑团体的人事管理问题。

     

        我们认为朴槿惠的这一段经历为她日后成长为优秀的政治家、杰出的领导人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不言而喻,朴槿惠具有“能使人们紧紧地团结在自己周围的神秘的领导能力”,正是源自她默默地领导社会运动团体的这一经验。

     

        1989年7月10日 感人的自我牺牲精神

     

        今天在电视上看到了有关剪刀虫的生态节目。剪刀虫妈妈生下一堆小米粒那么大的虫卵。怕遭受霉菌的侵袭,妈妈给每颗虫卵逐个涂抹自己的唾液,然后整整齐齐地放进地下。到了虫卵孵化的时候,妈妈还为小虫卵逐一撕破卵壳,帮助孩子们顺利孵出。小虫卵都是在冬天孵化的,即使爬到地面也没什么食物,于是妈妈就把自己的身体贡献出来供小虫卵食用一冬。

     

        这虽然是按照自然法则仅凭本能生存下去的动物世界,可它们的“自我牺牲精神”却久久萦绕在我的脑海里。一到冬季,有无数只剪刀虫妈妈为自己的孩子默默地做出自我牺牲。它们没有一句“无私奉献”、“自我牺牲”之类的华丽词藻,也没有向外界宣扬自己的牺牲,只是在地下默默而欣然地接受死亡。

     

        人类做出什么样的牺牲才能赶上剪刀虫妈妈呢?也许我这是小题大做,可是今天看到的节目实在是令人感动、令人难忘。

     

        1989年7月12日 “人品”的含义

     

        昨天我发现紫薇已经开始吐露花蕾。

     

        有“老鼠见猫怯生生”一说。然而有人做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条件反射实验,先将猫捆起来再让老鼠经过它的前面,而每当老鼠经过的时候就给猫电击一下。于是猫产生了条件反射,见了老鼠就逃跑。猫和老鼠的地位完全颠倒过来了。

     

        听了这个故事我不禁浮想联翩。在人类社会我们的很多行为是不是也出自各种条件反射呢?

     

        遇到曾经加害于自己的人,我们打心眼里就不愿走近那个人,出于自我保护意识跟那个人连一句话都不想说。然而对诚实、正直的人总想跟他商量事,总想给他委以重任。我想这就是“人品”的含义。

     

        1989年12月1日 如果没有命运的捉弄,也许我早就当上了教授

     

        我最羡慕的电视明星是《中国语会话》、《西班牙语会话》以及《沙特林那计划》等晚间外语节目的主持人。这些主持人当然也有他们各自的苦衷,可我觉得他们过的是最安稳、最惬意的生活。

     

        说句心里话,如果没有命运的急剧变化,我也早就当上了像他们那样的教授。

     

        现在看来我的人生就是斗争的人生,这虽是我最不喜欢的生活方式,可又是我无法回避的,或者说没有选择余地的人生。

     

    朴槿惠是铁人还是哲人

     

        朴槿惠日记的大部分展示了她“哲人”般睿智的思考能力,可从1990年开始,她的日记里增多了展示“铁人”般坚毅的行动力。对此,我们不仅觉得她很伟大,而且觉得她是个很让人痛心的女人。

     

        朴槿惠所经受的心理痛苦远远超过常人的忍耐限度。可朴槿惠在众人面前从未说过一句痛苦的话。当然在她自己的日记里我们还是能够看到她发自内心的、身心俱惫的独白。

     

        内心的痛苦可以用精神力量来战胜。10年的痛苦已经被朴槿惠升华为比任何人都坚强的精神力量。

     

        1990年6月2日 舆论和民意的力量

     

        今天读着杂志上的一则消息,再次感到舆论或民意的力量之强大。

     

        要是有人受到公众的好评从而有了一定的名气,人们的视线自然会集中到那个人身上。

     

        报纸、杂志等媒体为了增加发行量想方设法去捕捉那些人的消息,而这些消息还要迎合舆论的口气才能引起读者的关注,所以文章的流向自然倾向于民意。如今的民意正是通过这种方式表达出来,并发挥应有的力量。

     

        这种舆论自由当然以完全自由体制为前提。尽管有些人试图利用金钱或权力来引起公众的关注,但这种低俗的作法只会引起人们的反感,即使真的引人注目了,到头来也不过是一场过眼的烟云罢了。

     

        大凡政治家都希望自己成为国民心中的明星,而且想方设法为自己树碑立传。可作为一个政治家必须记住的是,一个人的人生永远是那个人心灵的真实写照。

     

        不管那些人如何装模作样,他们暗藏在内心的鬼胎早晚会被人们识破。这就要求政治家们不要把精力浪费在媒体的宣扬上,要多想想如何才能做到净化灵魂、心正气直。这才是最正确的方法,否则都是徒劳。

     

    在平凡的生活和使命之间

     

        朴槿惠发起的朴正熙纪念活动获得了圆满的成功。现在朴槿惠正在思考即将面临的新的人生挑战。从小时候开始,朴槿惠最向往的是在“平凡的生活”中寻找属于自己的幸福。尽管现在年龄大了,可朴槿惠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从未改变过。

     

        遗憾的是朴槿惠的这一向往作为年轻时候的梦想早已落下了帷幕。就连“要是出生在一个平凡的家庭”这样朴素的愿望在现实生活中也无法实现。

     

        有不少女性选民坦言支持朴槿惠就是因为她跟自己同为女性,然而朴槿惠的人生却是大凡女性都不想要的人生。

     

        但是朴槿惠那时才38岁,考虑组建自己的家庭还为时不晚。这也是她能够过上自己平凡生活的最后时机。然而对朴槿惠来说这又是一场人生考验:要选择个人的生活,还是按照既定的使命干下去?按照既定的使命干下去意味着牺牲全部的个人生活。这绝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出的选择。

     

        时刻权衡个人生活和既定使命的人生,没人强迫也时刻自省自查的人生!朴槿惠何时才能放下个人与使命的天平?

     

        1990年1月7日 内心的平和,这是我一生的夙愿

     

        有时候我会想:“要是出生在一个平凡的家庭该多好!”

     

        我觉得人类追求的幸福就在平凡的生活之中。有一对出众的父母,也就预示着我将面临艰难崎岖的人生道路。内心的平和,这是在这个世界上被我视为最珍贵的东西,也是我最想拥有的东西。可它并不是人人都能得到的。

     

        走在人间正道上,往往需要自己打破内心的平和。因为只有这样忍痛割爱才能保住自己的信仰,才能完成自己的使命,也才能免受良心的谴责。

     

        只有牺牲自己一时的内心平和才能获得真正、永久的内心平和。但愿内心的平和伴我度过今年,不,应该说伴我度过90年代。

     

        1990年5月9日 自然而又平凡的人生

     

        今天我格外关注自己的身体,尽量不让自己劳累过度。因为我必须尽早恢复精力。

     

        看了KBS台最近播放的《世界儿童新貌》节目,我再次意识到我追求的幸福和人生正是电视里的儿童生活。

     

        意大利是盛产雪花白大理石的国家,生活在意大利某一个地方的一个儿童从小受石匠父亲的熏陶,练就一身雕刻绝技,梦想成为世界著名的雕刻家。

     

        农村的孩子们,一边认真地学习干农活,一边怀揣着自己的梦想。这就是极其自然、极其平凡的人生,也是我梦想中最幸福、最美丽的人生。((韩)朴槿惠研究会 编 陈冰冰 译)

     

        (摘自《朴槿惠日记》,朴槿惠研究会编,陈冰冰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年6月第1版)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