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香港导演陈可辛指导的电影《中国合伙人》备受瞩目,颇获佳评。在当前国产电影持续打造中国梦想与怀旧风潮的情势下,这部“心灵鸡汤”式的励志电影成功地唤起了本土观众的情感共鸣,取得了良好的票房业绩。该剧引发了人们对于青春、梦想与成功的热议,同时,也让我们再次将目光聚焦于该片的导演陈可辛——这位华语影坛极具影响力的电影人,以及一系列电影票房奇迹的创造者。每当他长发银丝、侃侃而谈的形象出现在镜头前,我们都会不由自主地想要探寻这名头响亮的“陈氏制造”背后的成长轨迹和心灵秘密。
不断转变创新
毫无疑问,香港电影是华语电影的先驱者,香港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电影工业基地之一,而陈可辛则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电影人之一。更重要的是,陈可辛真正让人欣羡之处在于,他是为数不多的、能让电影的商业票房与艺术效果实现互赢的导演之一。初见他在媒体上的形象,似给人以其貌不扬、平和淡泊之感,但他执导的电影作品,却像是不间断变化翻新的风景,或者多声部复调回旋的乐曲,始终保持了一种不断寻求转变与创新的可贵激情。
陈可辛电影生涯的开始,或许源自家庭的影响。他的父亲是一名电影编剧,葆有始终不渝的导演梦,但世事往往如此,父亲的梦想终于落空,而儿子就在这一地破碎的梦想中出发,赓续父亲当年未竟之梦。这个过程充满了不为人知的艰辛,也需要百折不挠的毅力。1980年,18岁的陈可辛赴美留学,21岁返港后协助吴宇森拍摄《英雄无泪》。其后,他一边监制电影,一边寻找更好的导演机会。上世纪90年代,陈可辛迎来了自身电影事业的高潮时期,他凭借导演处女作《双城故事》给当时影坛一个令人惊艳的亮相,其后又有《风尘三侠》、《新难兄难弟》、《金枝玉叶Ⅰ》相继问世。1996年的《甜蜜蜜》让陈可辛收获了更多闪光的荣誉和奖杯,该片获得了9项香港电影金像奖,并被《时代》杂志誉为当年十佳电影之一。
陈可辛的魅力即在于一种不断寻求变化的宽广视域,以及富有前瞻性的跨界思维。这或许和他不断漂泊的身世相关——在香港出生长大,后来迁居泰国,远赴美国念书,重返香港,如今北上京城。所以,我们看到陈可辛虽然强调自己的“香港导演”身份,但其工作方式和电影作品却始终倡导一种跨文化的多向度思维。1998年,陈可辛为斯皮尔伯格的梦工厂执导了自己首部好莱坞电影《情书》,2000年他成立了Applause Pictures,其旗下《春逝》、《见鬼》系列、《三更Ⅰ》、《三更Ⅱ》、《金鸡Ⅰ》、《金鸡Ⅱ》以及《春田花花同学会》等知名作品都表现出一种亚洲化甚至国际化的合作模式与影响力。
其后,这个商业嗅觉灵敏、脚步永远比别人快半拍的电影人,将新鲜的歌舞元素融入原本已经驾轻就熟的爱情时装片里,在2005年携《如果爱》进军内地电影市场,该片是“陈氏制造”本土化的标志性作品,全部取景于内地,成功营造出北京冬日凄迷的诗意氛围。其后或执导或监制的数部大片在内容情感和艺术表现上都各有突破,如《投名状》中之兄弟情义、酷烈战争,《十月围城》中之乱世儿女、流血革命,以及新近的《中国合伙人》之青春梦想、创业奋斗。这些电影也许并非完美,但每一部都有可圈可点之处,亦取得了令人惊艳的票房成绩。至此,“陈氏制造”成了口碑与票房的保障,陈可辛本人亦取得了令人咋舌的奖杯和荣誉,同时被誉为“最有价值的电影人”之一。
陈氏情感故事
不可否认,陈可辛虽然不断寻求电影类型上的突破和转变,但情感主题是他一以贯之,也最为得心应手的题材。在他所执导的十余部电影中,爱与被爱、漂泊与驻留、别离与重逢、选择与被选择、背叛与忠贞……这些表现丰富人性、或喜或悲的情感故事,都折射出细腻动人的质地。
《双城故事》用清新质朴的手法讲述了二男一女志伟、阿伦和Olive三人的友谊与爱情。时光荏苒,真情永驻,剧中的张曼玉从眼角眉梢、一颦一笑都是戏,这年少爱过的容颜,经过时光的洗礼变成了优雅。《风尘三侠》则讲述了一个合租公寓中三个男人各自的爱情故事,浪漫幽默,颇具巧思。好莱坞拍摄的《情书》,则讲述一封匿名情书如何扰乱了小镇的宁静,电影突显了一种细碎平淡中的美好与温馨。此外,甚至在恐怖片《三更:回家》、历史战争片《投名状》中都穿插了男女情爱的元素。
尤值得一提的是深受国人喜爱的电影《甜蜜蜜》,该影片讲述了一对从内地来港的青年男女之间跨度十年的爱情故事。这个故事依然采用了陈可辛擅长的开放式三角结构,除了黎小军和李翘这固定的两端,另外一端则随着剧情的需要加入了黎小军的未婚妻、豹哥,然而他们都如流水一般或隐或逝,岁月最终成全了黎李情缘。影片成功地将时代之感和儿女之情融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种如同邓丽君歌声般婉转飘忽、如梦似幻的诗意氛围。观看之时,真有“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之叹。说起来,也许这部电影是陈可辛作品里瑕疵最少、最流畅完整的一部,它带着一种驾轻就熟的圆融之感,就像影片的最后,镜头重新回到了十年前黎小军赴港的火车上——那似乎象征着命运循环的起点。相较之下,《如果爱》则带有更多滞重苍凉的悲情色彩。影片讲述的明星孙纳、林见东以及导演聂文之间的爱情纠葛,仍是典型的陈氏三角恋故事,但在形式上却颇费了一番巧思,增添了许多吸引人的元素:戏中戏、音乐剧、以及典型百老汇风格的歌舞。电影的镜头不断在旧日北京三里屯和上海片场之间逆挽闪回,很巧妙的是,中间又隔着十年时空,十年之间,人事倥偬,爱恨茫茫。电影突显了爱情之痛,戏里戏外,全是爱而不得的无奈、挣扎与决绝。虽然该片有形式大于内涵之訾议,但那华丽诡谲、细腻伤感的影像语言仍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中国式合伙人
当然,“三人行”故事在国外电影中不胜枚举,如弗朗索瓦·特吕弗的名作《祖与占》、诺夫·舒贝尔的《布达佩斯之恋》、伍迪·艾伦的《午夜巴塞罗那》等。陈可辛之所以喜欢用这样的三角结构表现男女情爱纠葛与戏剧张力,实在是渊源有自。除此之外,在表现兄弟情谊时,依然有如定律一般存在的陈氏三角结构。
如新近上映的电影《中国合伙人》,与以往的男女三角故事不同的是,这次表现的是以梦想创业为基调的男人铁三角——成东青、孟晓骏和王阳的奋斗历程。这令人想到《投名状》这个故事里的两个三角结构:一个是庞青云、赵二虎和姜武阳,另外一个是庞青云、赵二虎和莲生,也许姜武阳竟像是另外一个女人?不得不说,《投名状》虽然硬伤颇多,里面有些阴森诡谲的场面也因用力过猛而显得矫揉造作,但在战争背景下表现生灵尽遭涂炭、人性极端扭曲等思想方面,仍有它闪光而独到的一面。
但这次的《中国合伙人》则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向中国式世俗理想价值的全面拥抱。这是一部有关青春、梦想与创业的电影,且不论它带给我们的那种岁月如歌的温馨感动——这本来就是陈氏一贯擅长表现的。单单这部电影中有关成功的价值观念就令人怀疑,所谓家国之梦、个人尊严,难道就是用财富的积累和金钱的获取来衡量的吗?不可否认,金钱与物质是当代成功学的重要标准之一,但如果它越来越成为一种单向度的准绳,那将是可怕的。电影的前半部分表现了在“美国梦”激励之下的三个年轻人的努力奋斗史,但后半部分明显没有建立起一个能与之相抗衡的“中国梦”,因而这个由成麻袋人民币构筑起来的成功梦境,因为没有相应令人信服的价值观的支撑,而显得苍白疲软。反观那些真正优秀的电影如《公民凯恩》、《了不起的盖茨比》等,它们对于世俗意义上成功人士的塑造,都有一种更接近复杂深广人性的揭示:任何成功都是相对的,你可以无限获取财富,但无法获得真正圆满的心灵慰藉。诚如里尔克的诗一样:“有何胜利可言?挺住意味着一切”。
尽管如此,这部电影里的旧日情怀还是感动了我。当我坐在影院里,听着熟悉的罗大佑老歌,看着屏幕上滑过的熟悉面孔,才惊觉:“流水它带走光阴的故事改变了一个人,就在那多愁善感而初次等待的青春。”祝福那些在岁月风声里逐渐静默的面孔,也期望导演能带给我们更多感动的电影作品。(作者系北方工业大学文法学院中文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