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6月07日 星期五

    汽笛消逝 文化不老

    百年秦皇岛港西港正式搬迁

    《 光明日报 》( 2013年06月07日   10 版)
    2006年秦港工人在维修西港区的运煤铁路。本报通讯员 姜涛、李铎摄
    2013年6月4日9时50分,在秦皇岛港西港区三公司煤炭码头,满载2万吨煤炭的“帆顺999”号轮船缓缓驶离码头。至此,有着115年历史的秦皇岛港三公司煤炭码头正式关闭。本报通讯员 姜涛、李铎摄

        始建于1898年的秦皇岛港历经115年的开发建设,形成了东、西两大港区。东港区以煤炭作业为主,西港区为老港区,主要进行煤炭、散杂货、集装箱作业。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和港口规模的不断扩大,秦皇岛西港区设备老化严重,已无法满足现代化发展需求。秦皇岛港西港搬迁改造工程,开启了港口、港区、港城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梦想、新征程。

     

        6月4日上午,河北秦皇岛港西港区三公司码头。码头运煤机械正在拆除,装卸工人全部撤离。9点50分,伴随着一声汽笛,最后一艘运煤船“帆顺999”号起锚离港——至此,有着115年历史的西港区煤炭码头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西港区煤炭运输业务全部关停,这标志着河北省重点工程、秦皇岛市“一号工程”——秦皇岛港西港搬迁改造工程正式启动。

     

        目送着“帆顺999”驶离港口,51岁的港口工人张成立眼眶湿润了。19岁进入秦港三公司工作,32年在码头一线负责维修设备,百年大港记取了张成立的青春和汗水,港口的每一分改变也深深嵌入了他的32圈年轮,张成立说:“不舍得老港,更期待这里的未来更美好。”

     

    “矿、路、港、城”百年沧桑

     

        从1898年到今天,秦皇岛港栉风沐雨。宛如一位沉静睿智的长者,老港默默见证着历史的沧桑,留下珍贵的记忆。这些沧桑凝固在港口的老建筑里,这些记忆将永远被秦港人珍藏。

     

        “矿、路、港、城”——秦皇岛港史志工作者王庆普为我们揭开了港口的前尘往事:“有了开滦煤矿,才有了铁路,进而有了秦皇岛港,有了秦皇岛这座城市。”

     

        1898年,清朝光绪皇帝御批在秦皇岛自行开埠建港。经过115年的发展,秦皇岛港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煤炭输出港和干散货港。

     

        从开港到秦皇岛解放前的50年间,港口生产发展缓慢。1948年,人民政府对秦皇岛港实行军管。随着新中国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秦皇岛港的发展和建设日新月异。改革开放后,秦皇岛港再上新台阶。进入21世纪后,秦皇岛港步入空前发展的历史新阶段:2007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2亿吨煤炭输出港;2012年实现吞吐量2.63亿吨,港口吞吐量连续7年突破2亿吨大关。

     

        作为“北煤南运”大通道中的主枢纽港,秦皇岛港长期以来担负着东南沿海电煤运输以及国家外贸煤炭出口的主要任务,年输出煤炭占全国沿海港口下水煤炭总量的40%以上。

     

        如今的秦皇岛港拥有了众多世界级品质:世界最大的煤炭输出港、拥有世界最大的港口煤炭专用堆场、拥有世界最先进的煤炭装卸设备、2004年秦皇岛港被评为世界最大散货港并蝉联至今。

     

    城以港兴、港城一体

     

        城以港兴、港城一体——从秦皇岛港诞生的那一天,城市与港口便成为息息相关的一个整体。然而,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和港口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与港口在发展空间上“相互挤压”。

     

        秦皇岛港西港区使用了秦皇岛主城区约4.55公里的自然岸线,不仅临港产业发展用地严重不足,城市建设也因港口占用大量岸线资源而受到制约;

     

        西港区占据海港区大部城市生活岸线,使得市民多年来“滨海不见海”。由于西港区紧邻城市生活区,煤炭粉尘等对主城区环境质量影响较大;

     

        由于主城区建有大量的集输港铁路,交通组织压力大,城市建设成本高,严重制约和影响着城市空间拓展和布局优化。

     

        西港搬迁,当然不是简单的“平移”。

     

        加快打造一个现代化新港区,开辟一个临港产业聚集区:关停西港区煤炭运输业务,将杂货、集装箱生产业务搬迁至东扩港区。在西起秦皇岛港煤五期、东至沙河口1.7公里海岸线,集中建设以杂货、集装箱为主的大型综合性现代化港区,承接西港区生产运输业务转移;

     

        再造一座特色浓郁的滨海新城区:西港区搬迁改造后,西港区及周边老城区将进行综合开发改造,打造为“特色休闲、商务会展、旅游度假、高端居住”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国际一流滨海新城区,并逐步成为京津冀主要海路交通枢纽及物流聚集区。

     

        西港搬迁改造工程建设期为7年,2020年,工程将带来这样的预期:岸线资源的开发和高效利用得到进一步优化,实现港口集约布局、污染集中防治;通过东部新港区建设,拓展港口发展空间,借机促进港口向综合性大港转变,增强港口综合实力和整体竞争力;改造开发西港区,再造一座特色浓郁的滨海新城区;通过西港搬迁改造,加快发展现代临港产业,增强城市与港口的产业关联度,实现港口和城市协调联动发展。

     

    工业遗产 人文精神

     

        西港搬迁,秦皇岛港口近代建筑群被列入国家级重点文保单位,作为历史的见证永久保存,这些见证了百年风云的老建筑依然会陪伴人们徜徉在时间的河流里。

     

        秦皇岛港口近代建筑群主要包括开滦矿务局高级员司俱乐部、开滦矿务局秦皇岛电厂、开平矿务局秦皇岛经理处办公楼、南栈房、老船坞、京奉铁路桥等21处优秀近代工业遗产。

     

        开滦矿务局高级员司俱乐部已经被改建为秦皇岛港口博物馆并即将正式开馆。初夏的阳光洒入开滦矿务局高级员司俱乐部的大厅,百年光阴在这里延展、浓缩。众多实物、资料和模型述说着秦皇岛港的发展历程,浏览和倾听的过程中,仿佛穿越了百年。

     

        开滦矿务局秦皇岛电厂有教堂的庄严、肃穆。至今,还有一些拍电影和拍婚纱照的人们把这里当做外景地;秦皇岛开滦矿务局车务处墙体主要是枣红色缸砖,墙壁上镶着的蓝色墙砖色彩依旧鲜亮,这样的鲜亮延续了百年,似乎在炫耀这里曾经的辉煌。

     

        “工业遗产无疑是具有标志性的时代记忆。这些遗产历经沧桑岁月洗礼,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凝炼成秦皇岛丰富的人文精神。”秦皇岛市文物管理处马猛介绍,秦皇岛市文物管理部门将抓住西港搬迁改造工程这一契机,谋划推进港口近现代建筑群的保护利用。通过串联起相关的工业遗产资源,建设具有港城特色的高品位重点文化功能区,提升工业遗产对城市文化的贡献度和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力。在合理利用中为城市积淀丰富的历史底蕴。

     

        留下的这些建筑,承载了太多的秦皇岛城市记忆。

     

        去留之间,人们在感受港口变迁的同时,依旧能够探知秦皇岛临港文化的精髓,找到城市发展的根。(本报记者 耿建扩 本报通讯员 李 蔷)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