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字看似平凡,却与我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名词来用,物有物品、有商品、有废品;当形容词来用,人有人品、官有官品、书有品相、器有品格;当动词来用,有品读、品味、品尝、品评……《说文》中解释道:“品,众庶也。从三口。凡品之属皆从品。”凡属品之范围,皆分好坏、分高低、上中下、左中右,众品之差异,形成“品”之本质。
我国古代传统哲学倡导“和而不同”“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意为不同的元素相互融合,才能产生新的事物并促进其发展;同一种元素重复相加,则万物不得进展。品之各异,才有“和谐”之美。乐器之所以发出悦耳之音,正是由于品格的不同;人之所以会对物体爱憎有别,正是由于品味相异;治之所以稳定和睦,正是由于官品分配之合理。《左传》有论“和”与“同”,“和”是“以他平他”,“同”是“以同裨同”。如若在水中加同样的水,味道还是平淡无奇;如若弹奏相同的音调,不会产生曼妙音乐。不同的“品”之间相互协调,配合有序,流转正常,方有“和谐”之韵味。
人亦相同,“品”是一种处世准则,是一种观世态度,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把“品”放在重要位置。俗语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生长在不同环境的人,因为不同认知、教育影响,形成不同的特征、品格。不同品格的人有不同的观点,观点之异是矛盾之源。这时,就应该秉承“泰山不辞土壤,故能成其高”的作风,以包容之心,纳他人品格之不同,才能化干戈为玉帛。
就人品而言,有品格之不同,也有品德之差异。好的品德有“冰壶秋月”之纯洁、有“苍松翠柏”之正直、有“冰魂雪魄”之清明。孔子曰:“君子忧道不忧贫,”健全的品德是君子之风格,是成事之关键。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对人对事,品德居首位,才干次之,有才无德是庸才,有才有德是良才,用良好的品德武装自己,才能做到志高才重,成为国家、社会有用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