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5月22日 星期三

    跨越苦难 追寻梦想

    北川重建全纪录

    ——纪录片《北川记忆》诞生的台前幕后

    《 光明日报 》( 2013年05月22日   04 版)

        这段时间,一部名叫《北川记忆》的八集纪录片在全国部分电视台热播,不久也将登录央视荧屏。宏大真实的重建场景,客观细腻的人物刻画,跌宕起伏的重建进程,构成一座城市、一群人重生的不朽史诗。

     

        “这部纪录片从北川新县城建设的第一铲土开始,直至北川新县城的对外开放,历时3年。”主创者之一的张戈说,纪录片全程纪录了汶川特大地震毁坏最严重的北川县城的新生,彰显了抗震救灾精神和对口援建精神,中国力量浸润在每一个镜头里,流淌在每一段对白间。

     

    780小时的影像 一段珍贵的历史

     

        为何要选择纪录北川的重生?张戈说,北川是汶川特大地震中受灾最严重的地方,也是唯一一个异地重建的县城,纪录这里,更具典型性和代表性。

     

        汶川特大地震后,用影像纪录这段历史成为每一位电视人参与重建最直接的方式。汶川特大地震后不久,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中视影视制作总公司,《北川记忆》总编导侯新天、张戈和四川电视台的一帮电视人便凑在一起谋划构思。

     

        “在纪录汶川地震的影像里,有关纪录灾情、重建的片子并不少,但系统地、从头到尾纪录一座城市及群众重生的纪录片还没有。”四川电视台副台长陈小平从这样的角度出发,以北川新县城的建设为背景,以北川群众代表的命运变迁为叙事主线,从北川的变化展现中国精神。

     

        2009年1月14日,北川新县城建设启动,粗大铁铲掀起的泥土从镜头前滑过。此后的3年里,张戈、陈小平、侯新天3位编导带领9人的制作团队,不放过北川新县城建设的每一个细节,见证北川新县城的点滴成长。在这支队伍里,张戈已经66岁,侯新天58岁,其他的则是年轻人,年龄最小的摄像师年仅20岁。

     

        “在我们的片子里,选取了新县城、陈家坝乡、恩达羌寨作为代表,从3个层面再现了北川的巨变。”张戈介绍,他们先后拍摄高清素材780多个小时,40多位典型人物的命运起伏刻录在永恒的影像中。

     

    不落下重要场景 纪录点滴变迁

     

        “整个拍摄过程很艰苦!”张戈说,“比拍电视剧难得多。”

     

        北川新县城的建设争分夺秒,纪录片的拍摄也是分秒必争。摄制组的拍摄经费只有50万元,不足的部分都由摄制组成员找支持甚至自己掏腰包。因为是租用机器设备,为降低成本,摄制组每天需要拍16个小时,白天晚上都在工地上。

     

        摄像刘智勇是湖南人,不适应灾区的饮食,吃不好睡不好,但他通宵达旦地拍摄,从不叫一声苦。有一次用升降机拍摄,机器出现故障,刘智勇从升降机上摔了下来负了轻伤,但他爬起来后又接着拍。

     

        北川新县城首期安居房的建设,开工那天,大雨滂沱。摄制组硬是提前在泥地里架好摇臂,给机器包好油纸,将开工时北川群众的那份喜悦、援建者的那份坚毅全程纪录了下来。

     

        在这部纪录片里,北川各界群众的变迁成为一条贯穿的主线,为完整展现他们的变化和自强不息的精神,摄制组不管风霜雨雪,不论白天黑夜,都跟在他们身边,直到他们搬入新县城的新居,开始新生活。

     

    讲好人物故事 彰显伟大中国精神

     

        “这是第一部系统地纪录北川重建过程的纪录片,资料弥足珍贵。”陈小平说,在北川重建的进程里,摄制组将目光聚焦新县城重生的同时,也把关注点集中在灾区人的身上。

     

        “在我们的片子里,有40多个各式人物。”陈小平说,“我们就是要把故事讲好,通过故事宣传中国力量。”

     

        在镜头里,恩达羌寨村民贾德华的故事娓娓道来:地震了,房子没了,财产没了,她带领一帮姐妹靠羌绣谋生,重建家园。

     

        王永胜,震后凭借自己的一双手种金银花并创办经济实体重建家园。

     

        李刚,北川红旗村人,北川新县城建设征用了红旗村的土地,但村民征地后不愿搬家。李刚在自己的老房子里结婚,婚礼后立刻搬家,带动了身边乡亲支持新县城建设。

     

        李福元,北川东鱼村的一个队长,土地被征用建设新县城后首先响应号召,主动接受安排。在县城边上自己搭建工棚度过近3年的过渡时光。

     

        ……

     

        “这些人物鲜活,故事丰满。通过他们展现灾区群众积极参与灾后重建,积极参与新县城建设,用自己的双手创造新生活。”陈小平说,“这些群众就是灾区人民的缩影,他们身上显现的是灾区群众不等不靠、自力更生的精神。”

     

        看着自己的经历被真实地留存下来,北川人自己也很感慨。北川县县长瞿永安说:“这些珍贵的影像将永远激励我们自力更生,百折不挠,在全国人民的关心支持下把北川建设得更好。”(本报记者 李晓东)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