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5月22日 星期三

    异域风情

    意大利城市——美与文化力量的象征

    刘耀春 《 光明日报 》( 2013年05月22日   11 版)
    如艺术品般美丽的威尼斯城

        当今,人们习惯将一个国家的影响力分为硬实力和软实力,如果说经济、科技和工业产品代表了硬实力,那么文化就是软实力的重要构成部分。在文化软实力中,创造美的能力无疑是衡量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意大利人创造美的能力举世公认,尤其是他们在视觉艺术、建筑和城市建造等领域取得卓越成就。在2010年的上海世界博览会上,意大利馆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其策划者的基本理念是“意大利制造之所以能够创造出享誉全球的意大利产品,正是因为意大利城市所体现的文化底蕴。意大利对建造当代城市所能作出的最优秀的贡献就是意大利建造城市的艺术。在几百年风云变化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城市文化是意大利最突出、最有个性的表征”。

        意大利人的自信和自豪不是没有道理的,打开任何一本讲述西方建筑和城市历史的书,意大利建筑和城市都占据了相当多的篇幅。从罗马帝国灭亡到19世纪中后期,意大利一直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在这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意大利的历史是以大大小小的城市为中心构筑的。正如19世纪意大利杰出的政治思想家卡罗·卡塔内奥精辟地指出:“把意大利三千年的历史连缀成一个持续整体的唯一原则是意大利的城市。没有这个理想的主线,我们的记忆将迷失在诸如征服、党派纷争、内战以及连绵不断的国家形成与分裂等各种事件的迷宫里。”

        作为意大利历史最显著特征的城市,其根基是在中世纪盛期奠定的。中世纪意大利城市的突出特点是多样性。罗马帝国的城市基本上都是以罗马城为样本建造的,城市虽规模不一,但结构和布局无不大同小异。罗马帝国的灭亡虽一度对城市文化造成了沉重打击,但也为未来城市的发展提供了自由和空间。到中世纪兴盛期,随着经济的复兴、政治和社会秩序的重建,城市再度兴盛。在这一时期,城市俨然形成了一个个独立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实体,城市自豪感体现并渗透在城市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各个城市不仅在政治、经济上较量,也在城市建设,特别是世俗公共建筑和宗教建筑,即市政厅和主教堂的建设方面相互竞争,这两类公共建筑所在的区域构成了城市的政治、宗教、社会生活核心,也成为今日意大利城市的历史文化中心。这一时期,意大利的城市建设一方面遵从本土传统,同时广泛吸收外来建筑艺术风格元素(哥特式风格、拜占廷风格、伊斯兰风格等),既有鲜明的文化个性,又显示了整个欧洲艺术和建筑的发展潮流。中世纪盛期的意大利城市还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建筑美学原则,这集中体现为对建筑装饰的注重,包括外部的立面设计和建筑的内部装饰。与北欧地区的建筑相比,意大利建筑的壁画装饰尤其普遍和发达。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建筑师和建筑理论家继续贯彻功能与美观结合的原则。同时,受崇尚古典文化的氛围的影响,这一时期的建筑师不仅强调古典建筑元素和风格的使用,同时开始注重建筑与街道、公共空间的统一规划和整体布局。阿尔贝蒂、费拉雷特、布拉曼特、帕拉迪奥等建筑师的理论著述和建筑作品都体现了这一趋势。威尼斯共和国的圣马可广场和大水道两岸的贵族府邸尤其生动地体现了注重统一外观的城市美学原则。圣马可教堂广场面向大海的公共建筑可以说构成了“威尼斯的面孔”,给所有由大海抵达威尼斯的访者留下了深刻的第一印象。而大水道两岸的贵族府邸则形成了一幅壮丽的威尼斯城市建筑艺术画卷。需要指出的是,意大利城市的多样性和艺术性与建筑类型的日益多样化也是分不开的。从中世纪晚期开始,公共和私人建筑的发展都日益多元化,除大教堂、市政厅,还有广场、市场、剧场、花园、私人宅第等。更重要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理论家还提出并努力实践一种“理想城”构想,其核心就是建造风格统一、结构规整的几何式城市,这种通盘布局的城市规划思想对后世欧洲的城市规划和建设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到17、18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发端的建筑美学原则和城市规划思想进一步发展。巴洛克建筑不仅致力于建筑与绘画、雕塑装饰的有机统一,而且强调建筑内外空间的营造和整体布局,中轴线和对称原则的使用使巴洛克建筑呈现出无与伦比的宏大性和剧场效果。梵蒂冈的圣彼得广场可以称得上是巴洛克建筑的经典例子。雄伟的圣彼得大教堂及其正前方左右两侧的两座方尖碑和手臂式柱廊,既象征着教会对信众的关怀,也昭示着罗马教廷至高无上的权威。此外,这一时期罗马城的规划和建设还特别重视外来访者的“入城印象”,尤其着意于营造庄严感,罗马城几个主要城门的迎宾广场设计就清楚地体现了这一意图,如罗马北城门的“人民广场”。罗马城体现的巴洛克城市美学原则极大地影响了欧洲其他国家主要城市的规划和建设,特别是巴黎和维也纳,也包括俄罗斯帝国的新首都——圣彼得堡。正是由于在视觉艺术以及城市美学领域的卓越成就,这一时期的意大利虽在经济和政治上已不再是欧洲的中心,但文化上仍是其他国家仰慕和学习的对象。著名的“大游学”,即欧洲各国文人学者和艺术家到意大利的文化朝圣,既显示又扩大了意大利在欧洲文化领域的重要性和影响力。“大游学”不仅使欧洲各国的绅士领略了意大利古老的文化遗产以及文艺复兴时期以来的视觉艺术珍品,也将意大利的城市美学和建筑理想传播到整个欧洲,比如英国“大游学”参与者伊尼格·琼斯就将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引入英国。总之,纵观整个意大利的城市发展史,从中世纪盛期到前工业化时代,意大利人总是能够将功能与美、文化个性与统一性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并努力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因其如此,意大利的城市才被制造成了一件件风格各异但同样精美的艺术品。

        然而到了19世纪,意大利城市的多样性与美感都遭遇空前危机。迫切希望摆脱“欧洲病夫”形象的意大利统治精英,使城市的文化遗产和美感无条件地附属于建设一个经济、军事强国的实际需要,佛罗伦萨城就是这一趋势的受害者之一。在19世纪的工业化进程中,佛罗伦萨政府将存在数百年之久的佛罗伦萨老城墙视为城市现代化的障碍拆除,并在靠近城市历史核心区的地带修建了一座现代风格的火车站,严重破坏了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风貌。随后,火车站周围又陆续建造了其他一些现代建筑,给今天的人们留下一幅不和谐及杂乱的画面,让人扼腕叹息。

        意大利城市建设的成就和命运变迁,为当今的城市建设者提供了深刻的教益和启示。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城市建设者应摆脱盲目追求现代化而枉顾城市文化遗产和艺术品质的做法,要注重城市文化个性的塑造和美学意义。城市文化,尤其是城市建筑,是塑造和体现一个城市文化品格的最重要因素。因此,我们要珍惜各个城市的建筑遗产,并努力培育各个城市自身的文化特色和个性,将城市建设和塑造成一件艺术品,即人类一个“诗意的栖居地”。(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