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5月22日 星期三

    植根中国实践直面学术现实

    武汉大学专家学者研讨构建中国学术话语体系

    《 光明日报 》( 2013年05月22日   04 版)

        本报武汉5月21日电(记者夏静 通讯员刘富炜、刘小英)今天下午,武汉大学围绕“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学术话语体系”举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研讨会。多位武大专家学者从中国理论实践、学术现实出发,就中国现在理论学术话语体系存在的问题、产生问题的原因及如何构建马克思主义学术话语体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

     

    构建中国理论研究学术话语体系迫切而重要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梅荣政:话语体系是一个阶级、民族、国家在理论与实践活动中,赖以确立话语权的前提、基础。话语体系的有无、强弱关系重大。在国际关系中,话语体系关系一个国家、民族的地位。在国内关系中,关系一个阶级及其政党在意识形态领域、思想文化领域有无指导权、主动权,也折射出其经济政治地位。所以,构建马克思主义学术理论话语体系和话语权意义重大。当前,我国的理论学术研究话语体系存在“削中国实践之足,适西方理论之履”的问题。出现这样的问题,是国际原因、历史原因等综合作用的结果。资产阶级在统治世界几百年的时间里,形成了一整套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话语体系,并在社会思想领域中不断强化其霸权。久而久之,人们便渐渐习惯了这套话语体系,甚至对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产生了怀疑。

     

    构建中国学术话语体系有了现实的可能

     

        武汉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张金海:我们在讨论理论创新、实践创新问题的时候,是有一个现实基础的。中国社会在进入改革开放之后,我们有了30多年经济社会建设的实践积累和经验积累。30多年的发展使我们整体的经济社会水平与以前不可同日而语。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我们把理论创新和理论自信提到相当高的程度来思考,具有了现实的可能。以前中国缺乏学术自信,其实不是中国学术理论者的智力问题,也不是理论研究水平问题,而是中国社会整体发展所处的阶段问题,因为中国学者当时所面临的社会问题要远远落后于西方。但是现在不同,我们在很多领域与西方、与世界面临的是同一个问题,比如在媒介领域,所有国家都面临数字传播问题,甚至我们国家在互联网运用和数字技术应用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就能与西方的学术理论进行交流碰撞,共同构建理论研究的学术话语体系。近几年,中国学者在很多领域都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只不过因为我们自己的学术话语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还没有掌握足够的话语权。但是,话语体系的构建是一个过程。当我们已经具有现实的基础和发展的可能时,建构中国学术理论研究的话语体系也就不是一个愿望,而是切切实实具有了现实的可能性。

     

        武汉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颜鹏飞:目前我们的理论研究学术话语体系存在“失语”的危机,在经济学领域呈现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弱化和西方经济学强势化的现象。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学术话语体系首先需要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树立理论自信。一方面,创建具有中国元素以及本土化的学术话语为标志的中国特色的经济学体系,从而达到自信、自觉和自为的学术境界。另一方面,建立民生本位的经济学话语体系,区别于西方的经济人本位,区别于市场本位和GDP发展主义,而倡导硬发展和软发展并举,硬实力和软实力并重。

     

    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学术体系必须根植中国实践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袁银传:要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学术话语体系,在当今中国,就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使马克思主义“说中国话”。“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是让马克思主义说“新话”“实话”而不是说“旧话”“老话”“假话”“大话”“空话”,就是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新的实践。“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使马克思主义“说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话”,关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使人民群众心悦诚服地接受马克思主义、掌握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宋俭:在构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学术话语体系上,应当注意两个基本点:第一个基本点是要立足于中国实际和中国实践,构建“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中国话语”,用“中国话语”来讲“中国故事”,但这个“中国话语”不应该是纯意识形态话语、也不应该是“党八股”话语。第二个基本点是要注重与世界话语体系的对接,既要立于“中国立场”,又要善于“世界表达”,形成具有“世界表达”能力的中国特色的学术话语体系。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