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5月16日 星期四

    挖掘闽都文化资源 助推开放型经济发展

    —“第二届闽都文化论坛”发言观点集萃(一)

    《 光明日报 》( 2013年05月16日   10 版)
    林则徐塑像

        编者按

     

        由光明日报与闽都文化研究会联合主办、主题为“闽都文化与开放型经济”的“第二届闽都文化论坛”前不久在京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近代史所、当代中国研究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与部分在京榕籍或在闽工作过的领导及福州市代表100多人齐聚一堂,共同研讨海洋文化、五口通商、西学东渐、华侨移民等闽都文化命题及其对福州乃至中国开放型经济发展的作用,为福州文化建设和海西经济社会发展献计献策。本刊特刊登部分与会代表的发言摘要。

     

    清廷华侨政策调整后陈宝琛的涉侨护侨

     

    全国台联会会长、台盟中央副主席 汪毅夫

     

        清初视华侨为“弃民”,康熙时对久居海外者解回正法。1860年以后清政府开始对华侨采取保护、争取、控制和利用的政策。1885—1909年,陈宝琛赋闲居闽期间,做了大量的涉侨护侨工作。

     

        募集侨款、救活万家。据王祖榖等人的《哀启》记:(光绪)“十二年七月省垣大水......先严倡募闽灾赈。躬谒陈弢庵(陈宝琛)太傅之门,吁请总持其事。募赈之函,达各行省并及外洋,先后集得三万余金。”“庚子夏,省垣疫症盛行,复被水灾,罹灾疫者数万人。经陈弢庵太傅函邀,先严赴南洋各岛募赈......在新加坡各地募得十余万金,悉汇回由陈太傅转付散赈,救活者无虑数万家”。

     

        亲赴南洋、招募华股。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陈宝琛出任“福建铁路公司总理”,次年即亲赴南洋的爪哇、息力、槟榔屿、海珠屿、威雷斯、太白腊、吉隆、巴达维亚、茂物、万隆、南齐下吉、加里巴丹、三宝拢等地,向当地华侨“招募华股”170余万元。

     

        同情华侨、溢于言表。1906年,陈宝琛《舟行南海,日行两山间,苏门答腊东群岛也》有句并注曰:“月午西风吹密箐,分明文岛豸啼声(荷属文岛,待华傭最虐,其诱卖者谓之猪仔。近有湖南广西某某皆以诸生罹诸毒苦)”。同年,陈宝琛又有句曰:“无田可耕乃到此,时节先垄宁忘怀,积资难餍乡里望,有吏如虎胥如豺!”反映了陈宝琛对华侨在居住国遭遇欺压的同情。

     

    深化闽都文化研究的几点建议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陈祖武

     

        当前闽都文化研究正以坚实步履向纵深推进,这里就深化闽都文化研究提出几点建议。

     

        一、开阔视野,从三山到八闽。研究闽都文化要有一个历史的大视野。福州从先秦经汉唐到明清,在中国古代数千年的历史演进中,经历了由滨海市镇到古国王都,最终成为省会城市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漫长而曲折,始终与接受中原文化影响、融合中原文明与地方文化的历史进程同步。闽都文化经历了一个由三山地域文化,到引领八闽风气,成为八闽文化标志的发展过程。

     

        二、整理文献,文献是传承闽都文化的重要载体。自晋代《闽中记》问世,代有续作,及于明清乃成大盛之势,如明李奎著《闽中稿》、清陈元钟辑《闽中唐宋元明诗文编》、柯辂撰《闽中文献》、王捷南撰《东越献征录》等等。至晚清西学东渐而新学著述盛行。守护和传承这份珍贵历史文化遗产尤为重要。

     

        三、弘扬闽学是闽都文化生生不息的纽带。由宋元迄明清,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核心,理学影响中国社会和学术文化演进数百年。明清时期闽学走出国门,程度不等地影响了东亚和南亚诸国学术的发展。闽学的巨大而深远影响的根本原因在于儒学以人为论究核心,最终谋求人类社会的人我一体,和谐发展。

     

    三次全球化下的闽都文化及中国现代化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武力

     

        学界将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后的16世纪称为第一次全球化浪潮,将19世纪中叶工业革命以后出现的全球资本主义扩张和殖民地化称为第二次全球化浪潮。而20世纪90年代信息革命和冷战结束后的经济全球化则是第三次全球化浪潮。中国错过了第一次全球化浪潮,在第二次全球化浪潮中被动挨打,但是,我们在第三次全球化浪潮中抓住了机遇。

     

        在这个历史过程中,福建作为中国沿海省份,第一次浪潮中,受到来自海外西方国家文化的影响,成为中西方文化传播和交流、融汇的桥头堡;在第二次全球化浪潮中,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海防地位以及开放口岸,在既有文化的基础上,最早得风气之先,形成了带有明显近代色彩的进步文化。闽都文化对于近代中国产生的重要影响,集中体现在三个人、两本书及一个学堂:林则徐、徐继畲、严复;《瀛环志略》、《天演论》;福州船政学堂。在改革开放以来,福建又由于地处沿海的区位优势、海外华侨多以及与台湾隔海相望,其文化更加开放和融汇中西文明,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郑振铎与闽都文化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陈其泰

     

        郑振铎,福州长乐人。中国现代杰出的文学家、出版家和博物学家,其一生多方面的巨大贡献和丰富的著述,进一步诠释了闽都文化的重要特征。

     

        爱国情怀。郑振铎的一生,永远追求真理,追求光明,为民族的解放和进步贡献出一切。他是一位学者,主要是以创办报刊、撰写战斗性文章的方式来表达其爱国情怀的,在其一生中“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慷慨激昂的民族气节,始终是十分突出,占着主导的地位的”。

     

        开拓精神。郑振铎一生共主编报刊45种,在中国现代文学传播史上具有突出的历史地位。他始终坚持“为人生”的“写实主义文学”,反对“无病呻吟的旧文学”。从而使他所主编的《小说月报》“比《新青年》派更进一步地揭起了写实主义的文学革命的旗帜”,“力拯青年们于流俗的陷溺与沉迷之中,而使之走上纯正的文学大道”。

     

        包容态度。郑振铎一生留下了八百余万字的丰厚遗产,尤以“中国文学史为他毕生精力所在”。在他的文学史研究中,不仅研究“正统文学”,对被视为不登大雅之堂的“俗文学”也十分重视,他的文学史研究具有厚重的包容性,扩大了文学史研究领域,包含大量新观点、新内容和新史料,成为学术史上的佳作。

     

    试论闽都文化的海洋性特质

     

    ——以明清时期福州与琉球交往为中心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徐 凯

     

        福州是接触海洋文明较早的沿海地方之一,宋元以来,尤其是明清五百余年里,福州作为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城市,海洋文明已经成为闽都文化不能割舍的一部分。

     

        长期形成的闽都海洋文化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开放与包容性。从宋元开始,由于西方文明不断传入,福州较早认识了世界,胸怀越发宽阔,目光更加远大。二是原创与进取性。海洋文化兼容异域文化,形成多元文化共存与竞争局面,使每一种文化在竞争中取得优势,以求生存发展。福州在与琉球的交往中,政治外交上,是琉球使团的接待地;经济上,是中琉贸易的物质集散地;生产技艺上,是先进文化的输出地。福州为琉球的发展与双方友好作出了重要贡献。三是创新与开拓性。由于福州几百年海洋文化的丰厚积淀,人们的传统思想观念发生了新变化,产生了以林则徐、严复为代表的一批先进人物。

     

        福州在中国对外关系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海洋文化特色鲜明,是闽都文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闽都文化研究中,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

     

    清代科举与闽都文化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李世愉

     

        闽都文化是以省会福州为中心而带动发展的具有福建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从清代科举制度的实施可管窥闽都文化的一些特征。

     

        清代将推行科举的省份划分为大、中、小省。其中,直隶、江南、浙江、江西、湖广、福建为大省,福建虽为大省之末,但同为东南沿海的广东及孔孟之乡的山东也只列为中省。福建作为科举文教大省,则享受到大省的待遇,这主要体现在乡试主考官的选派、乡试中额、学额等方面。另外,福建作为边远省份也得到许多优惠。明通榜、“拣选”、“举人大挑”、路费银等优惠福建一直是高于其他各省的。

     

        在清代的科举考试过程中,福建士风朴实,乡闱稳定,少有其他地区那些突出的违法违规问题。这首先表现在地方政府循规蹈矩,努力按朝廷的要求去做。其次,福建的士风朴实,这反映在科场内外的很多方面,福建士子既不突出、冒尖,也不落后。以科场案为例,福建虽也有舞弊案,但无论次数、影响都不突出。其他如生童罢考、冒籍应试、谎报年龄、枪手代考等,在福建也没有成为突出问题。因此,清政府整顿士风,整顿场规,从未单独针对过福建。清代福建的三个状元中有两个(林鸿年、王仁堪)出自福州,实为闽都之骄傲。

     

    闽都人开启中国近代文化新风

     

    福建省文史研究馆馆长 卢美松

     

        闽都文化自唐宋以来,一直传承的是中国儒学传统,其中尤以闽学的影响最为深远,晚清以后“经世致用”实学主张广为传播,一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如孟超然、郑光策、陈寿祺等接连担任鳌峰书院山长,注重培养“明体达用”之人才。鸦片战争之后,福建被迫开放通商口岸,许多文化人接触到西方的先进文明。他们作为先知先觉者,积极唤醒民众,在政治上呼吁实行变法维新,在经济上倡办新式实业,在文化上倡行新式教育,创新学术研究方法,推动移风易俗,因此在近现代中国历史上开启了一代新风气。

     

        政治作为方面。福州有“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和创办福建船政学堂的沈葆桢,船政学堂中培养出来的众多学生,作为领军人物开启了中国近代思想文化、教育、科技以及实业领域的全新风气。在思想文化领域,有被康有为称为“译才并世数严林”的启蒙思想家严复和翻译家林纾,还有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林旭。

     

        近代福州人在文化教育和思想学术方面的维新变革与“开先”贡献,最具影响力且成效卓著者乃在于创办新学与推行各种新文化的活动。其中作出突出成就、产生重大影响者有林启、林白水、陈宝琛、王眉寿、黄展云、高梦旦、郑振铎、朱谦之等人。

     

    严复经济自由主义思想及其对开放型经济的启示

     

    闽江学院副院长、教授 赵麟斌

     

        作为闽都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严复在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史上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在传播西方的进化论、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等方面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严复的经济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翻译的《原富》一书中。经济自由主义是严复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他的这一主张有着更为深层的思想内涵,那就是他所信奉的达尔文的进化论和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学说。通过对中西文化在行为、思想、价值观的差异对比,严复认为,个体“活力”的释放与禁抑,是中西方富强与贫弱的根源。而自由是个体“活力”得以无约束发挥的环境与条件。这才是严复自由经济的深刻内核。

     

        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发展开放型经济已成为各国的主流选择。今天严复所提倡的经济自由主义已被我们吸收消化并运用于日常生活之中,成为当前建设开放型经济的丰富养料。另一方面,严复所主张的个体“活力”的释放也有其深远的价值。因为在组成生产力的各种要素中,人(劳动者)是最主要也是最活跃的因素。我们必须深度挖掘闽都文化丰富内涵;充分利用侨资侨力;充分调动福州当地企业的活力,积极谋求国内国际资源,稳步走向国际市场,促进福州开放型经济发展。

     

    闽都文化的传承创新意义深远

     

    光明日报总编辑 何东平

     

        “文脉如闽江之源远流长,文气如茉莉之清新高雅,文明如榕树之枝繁叶茂,文化如东海之有容乃大”,提及福州,人们自然而然地会想起这些美好的印象和元素。作为一座有着22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福州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传统。特别是在中国近代变革中,闽都文化熏陶造就出新一代的知识分子,催生了新世纪的维新思想、改良实践以及革命运动,创造了众多的中国第一,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三坊七巷、马尾船政、林则徐、闽剧、寿山石、昙石山文化遗址等响亮的文化名片就是闽都文化在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各个层面的突出体现,是历史和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坚持保护利用、普及弘扬并重,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近年来,专家学者对“闽都文化”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和探讨,成果丰硕。光明日报曾和闽都文化研究会等单位联合举办了“首届闽都文化与中国现代化”论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可以说,这些活动很好地契合了中央的精神,恰逢其时,意义深远。

     

        闽都文化是由闽江下游和闽东一带及其他地区操福州方言的居民共同创造的,它“上承闽越文化,中经与中原文化的融合,最终形成一支兼具大陆性和海洋性特征的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闽都文化”内涵丰富、包罗万象,可以从不同层面进行细分,诸如闽越文化、闽都学术、船政文化、民俗文化、商业文化,等等。闽都文化早已远播到了中国台湾、东南亚、日本、美国等地,业已成为沟通闽台两岸乡情、海外华人华侨相互联系的重要纽带。传承闽都文化,延续传统习俗,能够为两岸的文化、经济交流营造良好的氛围、提供更大的支持,为和平统一祖国大业搭建好前沿平台。同时,正因为兼具大陆性和海洋性特征,闽都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带有广泛的示范作用。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挖掘闽都文化的内涵,探析闽都文化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对于促进福州文化强市建设和整个海西地区的发展,对于丰满中华文化的形象、拓展中华文化的影响,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作为中共中央主管主办的中央党报,光明日报以知识分子为主要读者对象,以思想文化为宣传报道特色,是党中央指导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重要阵地。创刊60多年来,光明日报既是新中国思想文化事业的忠实记录者,也是新中国思想文化事业的积极推动者。正是基于这种思想文化的高度自觉,正是基于这种思想文化的担当意识,光明日报十分重视闽都文化的研究,满腔热情地参与闽都文化的研究活动。闽都文化植根于福建,但闽都文化的影响和意义远远超出了福建;研究闽都文化,不仅需要福建学者的努力,而且需要全国学者的支持;闽都文化的研究,视野越开阔,成果越丰硕。在这方面,光明日报非常乐意为闽都文化的研究和推广搭建舆论平台,非常乐意在福建学者和全国学者之间发挥桥梁作用,我们将和大家一起,齐心协力,共襄盛举。

     

    做大做强闽都文化品牌

     

    福建省旅游局局长 朱 华

     

        福州是福建省会,人文荟萃、英才辈出,素有“海滨邹鲁”、“理学名邦”之美誉。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给福州留下了非常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民间艺术,孕育了以昙石山文化、三坊七巷文化、船政文化、寿山石文化等为代表的多元性特色地域文化——闽都文化。闽都文化中的海洋文化、船政文化、宗教文化、华侨移民、海外交通、五口通商、西学东渐等文化对福州乃至中国开放型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当前,福州市正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大力传承弘扬“3820”工程战略精髓,在更高起点加快建设闽江口金三角经济圈,力争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闽都文化是福州根之所系、脉之所存,福州的发展离不开闽都文化的强力支撑。我们将以此次论坛为契机,认真汲取各位领导、专家学者的真知灼见,做大做强闽都文化品牌,努力把福州建设成为与经济发展相辉映、与社会进步相协调、与华夏文明相融合的文化强市。相信在各位领导、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下,此次论坛不仅是学术研究、探讨交流的研讨会,也将成为增进友谊、推动发展的促进会;相信在各位领导、专家的关心支持下,福州也必将合着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乐章,以铿锵的脚步,实现华丽转身,淬炼成中国东南沿海一颗更加璀璨的明珠!(此文为朱华任福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时的会议致辞)

     

    书写闽都文化 唱响闽都文化

     

    世纪金源集团董事局主席 黄如论

     

        有福之州,文脉千载,闽地文化,源远流长。在灿若星空的华夏文明中,以福州为发源地的闽都文化,融闽越文化、中原文脉、海洋文明于一体,哺育着千百年来生活在此的父老乡亲,造就了注重诚信、敢于创新,富于开拓精神又留恋故土、桑梓情重的福州人。近代以来,闽人乘桴浮海,下南洋、闯五洲,成为中华文明传播世界的重要载体。特别是在历史的紧要关头,那些先辈们,或铁血禁烟,抵御外侮;或船政救国,力挽狂澜;或翻译书作,广启民智;或慷慨赴义,血洒黄花岗。

     

        站在承前启后的历史节点,书写闽都文化,唱响闽都文化,挖掘并传播闽都文化,兼具重要的历史与现实意义!我们要弘扬闽都文化的深邃内涵,在现代商业文明与商业语境中,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开掘更多的人本价值;我们要发挥闽都文化的独到特色,阐扬其承载的中华文化优秀基因,以乡音、乡情,凸显福州的文化传承,汇聚心灵与共识;我们要延续闽都文化的开拓与进取精神,推进福州与海内外的交流与合作,进而盘活文化资源,让世界了解福州,让福州走向世界,让闽都文化成为榕城福州的一张光辉名片!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