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5月11日 星期六

    “宁愿少盖一座楼,也要将师资队伍建设好”

    ——江苏徐州工程学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见闻

    《 光明日报 》( 2013年05月11日   03 版)

        作为一所新建本科院校,发展中往往要面对这样一道难解的选择题:是将有限的资金建校舍,盖楼房,进行规模扩张?还是抓根本,强师资,注重内涵发展?地处苏北的徐州工程学院给出的答案是:“宁愿少盖一座楼,也要将师资队伍建设好。”

        请进来,扎下根

        “要‘面子’更要‘里子’,钱要花在刀刃上。”徐州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韩宝平教授开门见山。

        思路决定出路。“引进一名优秀博士安家费和科研启动费15万元—20万元,引进一名教授30万元—50万元”“鼓励教师出国留学和进行学历提升,对于取得海外博士、硕士学位的分别给予奖励5万元和2万元。”……一笔笔引进、培养优秀教师的专项资金硬是从学校有限的经费中抠了出来。2009年以来,徐州工程学院用于师资队伍建设专项经费每年增长15%左右,截至目前,已投入了2000多万元。

        投入的不仅是资金,还有更多的渴望和真情。韩成春是该院引进的优秀留日博士。“虽然徐州工程学院无法与国内外著名大学、科研院所相比,但是我在这里感受到了温暖。”韩成春坦言。学校在了解到韩成春的妻子有朝鲜语专长的情况后,支持她考取延边大学攻读朝鲜语硕士,毕业后,安排在外国语学院任教。“处处感受到学院对人才的尊重和关爱,在这儿扎根,和学院共同成长是我们最幸福的事”。

        2009年以来,学院先后引进了14名具有留学背景的博士、硕士,同时,还先后邀请了60多名外籍专家教授来校讲学,实现了教师不出国就“留学”,与国际学术大师零距离对话的梦想。

        加强师资的国际化培养

        课间十分钟,记者见到了食品工程学院食品化学实验室主任唐仕荣。“能到国外走一走、看一看,真的不一样。”唐仕荣感慨,“眼界开了,看到了更多的不足和差距,心劲更足了。”2010年10月,唐仕荣随团赴加拿大培训考察,潜心研究苏安学院、多伦多大学等学校实验室开放管理制度,回来后创新实施了学院食品实验室开放系统,让学院的实验室也能实现网上预约、刷卡进入,整个实验室的管理更加规范有序。

        “2009年以来,学院先后组织选派280多名教师到美国、法国、俄罗斯等国知名大学考察访学,出国培训的费用学校负担80%。”随行的宣传部部长刘娟告诉记者,同时学院已支持24名教师赴德国、俄罗斯等国攻读博士、硕士学位,已有15人学成归国。“回来后,他们在宏观思考、教学观念、科研方向和解决路径等方面都发生了重要转变。我们觉得勒紧裤腰带投入1000多万元,很值!”

        国际合作让学生受益

        “最大的投资在教师,最大的受益是学生”。记者见到王茵时,他正在和外籍俄语教师维拉对话聊天。“刚进班级,一个俄语单词都不认识,通过大学三年的训练,现在可以和老师自由交流了。”电气工程和自动化专业的他话语中满是激情,“我现在大三,暑假后就去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电工大学学习一年。之后,既可以在俄罗斯直接读研,也可以参加工作,就业前景非常广阔。”和王茵一样,受益于学校与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电工大学联合举办的“自动化3+1本科”项目的同学有100多名。而这背后离不开学院建设10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聘请引进近40名高水平外籍教师,先后组织23名教师赴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科罗拉多大学等校参加双语教学培训,着力打造全课程“双语”教学师资队伍的长远谋划。

        培训教师,该花的钱一分不省,校园建设,该省的钱一分不花。基础薄弱的徐州工程学院在师资队伍建设上铆足了劲,师资建设实现了质的飞跃,如今在全院现有的953名教师中,有教授69人,副教授25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有105人,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有625人。

        本报记者 郑晋鸣 本报通讯员 范雪强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