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我17岁,青海西宁一中毕业后参加了高考,义无反顾选择了地质专业。1986年21岁时我从西安地质学院毕业,同年分配到青海省地矿局第四地质队任技术员,从此开始了野外地质工作和生活,到现在27年了。说起我的中国梦,其实很简单:那就是让我国成为真正的资源大国。为了这个梦想,我愿意奋斗一辈子。
一道作文题
我与地质结缘,源于1982年高考语文试卷中的一道作文题,那是一道识图论述题,画的是某地打井找水的一个画面,图上有三口水井等间距分布着。其实还不能叫水井,因为都没有打着水,但从图上看,下面是含水层,三口井的井底离水面都已不远了。可是,遗憾的是,没有一口井探到底,没有一口井打出水。
我记不清当时是怎么答得这道题,只记得自己当时就暗下决心,将来,一定要用学到的知识,看看地底下能不能打出水。
在大学里,我是班上岁数最小、体重最轻的学生。毕业留言册上班长的留言是:“地质是一门脑力与体力相结合的学科,希望小弟坚持锻炼身体,祝愿事业有成。”为了适应工作需要,我多年来坚持锻炼身体,因为我清楚,面对艰难困苦、单调寂寞的地质工作,光有激情与热情是不够的。
大学毕业后,我在地质队一干就是10年。这期间,每当快要坚持不住的时候,我就会想起那道作文题。它不断提醒我,绝不能做那个打井人,绝不能做一个半途而废的人,只有坚定理想信念,才能百折不挠,锐意进取。
1996年第四地质队五分队承担了“青海省曲麻莱县大场——扎拉仪AU异常Ⅲ级查证”项目,这个地区海拔高度在4500米—5000米之间,年平均气温-3℃。到处布满沼泽,容易迷路。当地流行着一句顺口溜:“曲麻莱,曲麻莱,进不去出不来。”面对一线缺人,新上项目无法启动的局面,我主动请缨到曲麻莱县大场地区进行异常查证工作。
巴颜喀拉山腹地,海拔4600多米,高寒缺氧、人迹罕至,在这样的“生命禁区”里,危险时有发生。我有一次在踏勘选点翻越一座山梁时,在山垭口与一只正在啃吃黄羊的灰狼相逢,相距不过数米,趁饿狼呆愣的一刹那,我本能一跳滚到了山脚下,后来想想,如果当时遇到的是群狼,我肯定成了它们的一顿美餐。
与妻子的长谈
为实现我心中的找矿梦想,我一次次放弃能调动到待遇优厚的其他工作岗位的机会,牺牲照顾父母妻儿的时间。
1997年新年钟声即将敲响时,我才从山上收队回到家。到家门口敲门,妻子开门后惊异地看着披头散发、胡子长得像个野人一样的我,愣是没敢认出这是她的丈夫。我女儿害怕地躲在妈妈后面都不敢看我。当时我是真难受啊!后来,伤心的妻子找领导、托熟人,想把我调出地质队,调回到她身边。
当我得知妻子单位的领导同意把我调到他们金融单位时,就与妻子进行了一次长谈,我对妻子说,我学的是地质找矿专业,我热爱自己所学的专业,热爱自己所从事的地质找矿事业,我的工作应该在野外、在大山深处、在那些等待开发的“处女地”,这辈子注定了要跟山、跟石、跟土打一辈子交道。
我和妻子谈话时,她的眼睛里满含泪珠,我也对妻子做出了自己一定保护好自己、同时尽量照顾好家人的承诺。妻子让步了。
随着国家的高度重视,“地质春天”的到来,矿床规模不断扩大,我工作起来更加投入和忘我,也就逐渐“淡忘”了这份承诺。1997年在山上的200个日日夜夜里,我没有下过一趟山,没有广播和电视,唯有一封封家书,陪伴慰藉着我。直到今天,这一捆捆家书仍整齐地放在我家里的床头柜里。
就这样,我和同事们在这一片只有简单找矿线索、其它资料几乎空白的地区,坚持不懈,奋斗了15年,直到2012年,我们终于为青海省乃至为我国找出了“大场”特大型金矿。更令人兴奋的是,近年来,经过进一步勘查,目前整个大场地区控制的资源总量达到200吨,预测资源总量超过300吨。
2009年我荣获“全省国土资源系统优秀地质专家”荣誉称号;2012年还当上了全国劳模。我用了整整27年的不懈探索和努力,在心中,当年的那道作文题已写出了自己满意的答案——青山作伴,无怨无悔。
青海的夏天就要来了,5月底,我和我的同事们,又要奔赴巴颜喀拉山,为祖国找矿去了。
(本报记者刘鹏、本报通讯员康维海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