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书法传统到了清代中期产生新的气象。北魏时期的各种刻石都成了学习书法的范本,并由此更进一步,远仿先秦篆书,次宗两汉隶书,书法的面貌越发多种多样。这个时期的书法理论家包世臣所著的《艺舟双楫》,对后世影响很大。包世臣将当时书法家邓石如的书迹推为神品。他认为邓石如的书法,能从秦代篆书、汉代隶书中取法,是当时第一书家。自包世臣以后,人们再学习书法,就常常先学甲骨金文、大小篆书,这样再写行书才能不落俗套。
董福元自幼学习书法和诗文,墨海耕耘已六十多年,他走得也是类似上面所述的学书道路。他的书法从金文大篆中起手,尤精石鼓文,面貌古朴,遒劲淳厚。董福元的篆书结体竖长,略有斜势,可以看出受到吴昌硕的影响,点如磐石,竖如遒枝,笔画变化明显。创作中,他还能参以汉代砖文的布局,运用一些合文(即两个字合写在一个字的位置),疏处愈疏、密处更密,在强烈的对比中给人以美感。
正是有了这样的篆书基础,董福元的行草书,法宗二王,博采众长,尊法度,刚柔相济,笔在纸上能够留得住,也自然少了时下粗俗狂怪、信笔涂抹的丑书习气,显得厚实稳重,颇与邓石如有相近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