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5月09日 星期四

    新闻人物

    关懿娴:不求索取 默默付出

    《 光明日报 》( 2013年05月09日   06 版)
    关懿娴 照片由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系友会提供

        5月3日,经过近两年的酝酿,关懿娴基金在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设立。基金主要用于支持资助信息管理系的家庭贫困或成绩优秀的学生。

        九十五岁高龄的关懿娴是一个澄明祥和、安然自怡的老人,让人见之起敬。为了建立这项奖学金,她将唯一住房卖掉,所得款项加之平日存款捐给曾经执教的地方。

        关懿娴1918年2月出生,广东省南海县九江镇人。她曾就读于西南联大,虽然学的是外文,但却爱好中国古典文学,在红楼梦研究上受教于吴宓先生,并得到吴先生的赞赏。关懿娴曾在其著作自序中写道:记得小学时学《论语》,有一句话至今仍在记忆中:“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可是,关懿娴一生都在不求索取、默默付出。

        关懿娴早年留学美英,上世纪五十年代只身辗转回国。“……祖国已经解放了,还是回到自己的国家工作好!把自己一技之长献给社会主义建设……”半个多世纪前,刚过而立之年的关懿娴眺望着遥远的大洋彼岸,对在美聚会的同学说下了这段话。此后,关懿娴赴英国伦敦西北理工学院图书馆学系继续深造,两年后获得了全英图书馆学副会士(硕士)资格,1956年经香港回到了祖国大陆,进入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后更名信息管理系)工作,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

        关懿娴讲授过西文图书编目、西文分类法、图书馆工作组织等课程。在学术上,她虽然发表的文章不多,却是国内研究图书馆建筑和开设相关课程的先行者。关懿娴利用在英、美、澳多国的游学经历,结合西方图书馆建筑的历史和特点,在详细分析国情的基础上,对我国图书馆建筑的发展提出了不少在今天看来仍然颇具指导意义的观点。例如在图书馆环境建造和选址上,关懿娴提出了“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指导原则,寥寥一语,就将图书馆公共服务的本质与一个理想阅读环境的构建巧妙的结合为一体,令人叫绝。

        西南联大的岁月奠定了关懿娴一生的生活和学习的重要基础,老一辈学人的学风与人格成为关懿娴治学、为人、做事的参照。关懿娴一生爱国、爱校、爱学生:她将国家发给她的住房补贴,加上多年的积蓄,为西南贫困地区捐建了一所希望小学;她多次为地震灾区捐款;她为保姆的儿子上大学资助部分学费等等。而这些钱都是关懿娴从工资里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芦山地震发生时,系里考虑到关懿娴经济并不宽裕,没通知她,关懿娴知道后非常生气,要求补捐。

        关懿娴基金的设立缘起老人对自己身后之事的安排。关懿娴除了决定遗体捐献、身后事从简外,还要把自己的住房和大部分积蓄捐给系里,后来反复斟酌,决定设立一个基金,以奖励品学兼优、致力于图书情报事业的大学生,为此还专门请公证处做了公证。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为感谢关懿娴的厚爱,特别申请在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立户,成立“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关懿娴基金”。关懿娴曾赠言她捐建的希望小学“弘扬西南联大艰苦朴素传统,飞奔中华民族光辉远大前程”,这也正是关懿娴自己所恪守的人生信条。

        本报通讯员 许 欢 本报记者 柳 霞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