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5月06日 星期一

    规绳矩墨 玉尺量才

    ——国家社科基金倡导优良学风纪实

    《 光明日报 》( 2013年05月06日   01 版)
    为切实弘扬优良学风,2012年,国家社科基金分批共资助了200种学术期刊。

    本报记者 王琎摄

        全国社科规划办网站最近在显著位置发布了一条“关于加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阶段性成果审核的通知”。“通知”对一些项目承担者故意错填、虚报阶段性成果等学术不端行为提出严厉批评,并表示将“视情况作出降低鉴定等级、终止或撤销项目处理;特别严重的,对项目负责人及其所在单位进行通报批评”。

     

        这是全国社科规划办倡导优良学风的一个常规性举措。

     

        “要通过科学管理,形成一个好的学风引导机制,对当前学术界的不正之风起到一定矫正作用。”中央领导同志对国家社科基金殷殷嘱托。多年来,规划办始终把推动社科界弘扬优良学风视为使命,矢志不渝地捍卫学术尊严,切实有效地维护着基金形象。

     

        宽严相济:“免鉴定”与“缓结项”

     

        “一个字:严!”

     

        谈到对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感受,“贵州《百苗图》现代图谱”承担者杨昌儒教授脱口而出。杨昌儒告诉记者,项目完成后填报结项材料时,本以为自己的成果可以顺利结项,未曾想一段时间后收到全国社科规划办反馈回来的专家鉴定意见,要求修改完善后重新申请鉴定。

     

        有这种经历的不仅仅是杨昌儒。以年度项目为例,2012年共有321项成果因质量问题暂缓结项,需要参考鉴定意见修改。这些成果中,有研究内容离题的,有理论深度不够的;有概念范畴不清的,有逻辑结构混乱的;有数据资料陈旧的,有引用文献失范的;有调查研究不全的,有对策建议不实的。

     

        “在学风问题成为一个社会问题的当下,国家社科基金坚守什么样的立场态度、坚持什么样的评判标准,能不能有所作为、能不能独树一帜,社科界广为期待。”作为一名德高望重的学者,吉林大学资深教授孙正聿十分感慨,“在学风方面,提倡‘严’字当头是完全应该的。”

     

        与诸多项目承担者体会到的“严”相反,一些项目承担者体会到的是“宽”。安阳师范学院韩江苏教授便是其中之一。而这样的“宽”,让韩江苏倍感温暖。

     

        韩江苏在承担“甲骨文图文资料库”这一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过程中,为了尽可能准确地还原有鲜明叠压关系的甲骨文字,使项目成果精益求精,从而对得起国家社科基金这块“招牌”,先后两次慎重地申请延期结项,均获全国社科规划办批准。

     

        “不同课题、不同学科的研究有自身的规律和特点,所以在管理中也要充分尊重一些研究项目的特殊性。”言及上述情形,全国社科规划办有关负责人向记者解释,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既有鉴定之后顺利结项甚至免于鉴定的,也有暂缓结项、终止甚至撤项的,但无论“宽”或“严”,都是为了引导优良学风。恰如其分的“宽”或“严”,都能使学者潜心研究,砥砺精品佳作。

     

        确如其言。杨昌儒根据鉴定专家意见进行了整整1年时间的认真打磨,既增加了必要的内容,又将140万字较为庞杂的文章提炼浓缩到20万字,重新鉴定时,专家评分由平均59分提升至81分,等级由“不合格”上升为“良好”。“明清以来山西人口资源环境”等10多项课题,第一次鉴定时为“合格”等级,课题组参考鉴定专家意见修改后,第二次鉴定时平均分数达到了90多分,结项等级提升至“优秀”。而在历经两次延期结项、近10年艰苦奋战后,韩江苏的“甲骨文图文资料库”项目成果最终被5位鉴定专家一致评定为“优秀”,并不约而同地认为“值得出版”。

     

        奖惩并举:“立标杆”与“零容忍”

     

        去年底,全国社科规划办工作人员发现某大学一名项目申报者大篇幅抄袭多年前一位学者的申报材料,经审核确认后,全国社科规划办当即予以撤项并通报批评,该申报者三年之内不得再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这样的惩处力度对于维护优良学风是完全必要的。试想,一个连申报材料都抄袭的申报者,你还怎么指望他产出好的学术成果?”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教授刘少杰告诉记者,这些年他一直关注国家社科基金,他的一个深刻体会是,对学风不端行为的处理,是社科规划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在这方面,有因为抄袭申报材料受到惩处的,有因为提供虚假成果受到惩处的,有因为照搬他人研究受到惩处的,有因为使用经费不当受到惩处的。可以说,惩罚措施渗透在社科规划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成为了一条条不能触碰的“高压线”。

     

        如果说惩处是为了维护和引导优良学风,那么褒奖也是为了维护和引导优良学风。尤其是近年来,把“立标杆”和“零容忍”结合起来,已经内化为社科规划管理工作加强学风建设的基本规章。

     

        北京大学王小甫教授至今还记得,去年7月,一封寄自全国社科规划办的表扬函通过学校送到自己手里。表扬函里高度赞扬他在成果鉴定中“态度严肃认真,意见严谨求实,体现出扎实的学术功底和深厚的专业素养,对于弘扬优良学风、推进学术创新起到了积极示范作用,树立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鉴定专家的良好榜样。”同样,清华大学教授崔建远、中国社科院研究员黄长著、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审张宏志、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桂诗春等一批专家学者,也因为在项目评审或成果鉴定中认真负责,得到了全国社科规划办的充分肯定。

     

        被褒奖的不仅仅是鉴定专家,更有踏实为学的项目承担者。近两年,一大批通过自己的扎实研究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的作者,都在次年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评审工作会议上受到表彰,一些获奖代表由党和国家领导人亲自颁奖,备受鼓舞和激励。

     

        “通过奖优惩劣,我们希望能在学风方面激浊扬清。”正是出于这样的宗旨,全国社科规划办每个月都会在所审结的材料中评选出认真负责鉴定专家,并上网公布。仅去年一年,就有808位专家被记入“认真负责鉴定专家”信誉档案。而对于那些学风不良者,全国社科规划办则通过各种方式严肃处理,不姑息迁就。

     

        加减兼施:“建制度”与“降比例”

     

        “激动不已!”

     

        回想起一年多以前得知国家社科基金要资助学术期刊的消息,《学术月刊》总编辑田卫平至今仍情绪高昂。数月后,历经严格的组织申报和专家评议,《学术月刊》等两批共200种期刊获得资助,每种每年40万元。

     

        一切似乎来得很顺利。然而,了解内情的人都知道,受资助期刊在享受天上掉下来的美味“馅饼”的同时,也必须遵守一条“铁律”:严格执行匿名审稿制度,切实弘扬优良学风。

     

        这是全国社科规划办加强学风制度建设的一个侧影。近年来,全国社科规划办紧紧持守“正面引导、以立为本、重在建设”的理念,把学者自律与制度他律结合起来,把软约束与硬措施结合起来,这便有了被学界形象地称为“三关”的“连环锁”,牢牢锁住学风这扇大门:评审立项“入口关”,不断完善双向匿名通讯评审、封闭式会议评审和回避制度,严格保密评审信息,切实做到申报者与评审者“背靠背”;鉴定结项“出口关”,强化中期管理和鉴定结项,防止或政治方向不正确、或成果质量不过关、或学术范式不科学、或研究态度不端正的科研成果产生;研究经费“使用关”,组织专业会计事务所对一些结项或在研项目集中开展专项经费审计,严格监督项目经费支出,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确保经费规范使用、安全运行。

     

        如果说与时俱进强化制度建设的“加法”必不可少,那么,顺时应势恰到好处的“减法”同样不可或缺,其功效有时甚至超过了“加法”。

     

        在这方面,国家社科基金同样颇多作为:为有效抑制低水平重复、粗制滥造和学风浮躁,连续两年降低通讯评审入围比例,2012年平均入围率为22.86%,比2011年下降近6个百分点;2012年,原本计划立200项的重点项目,最终只评出160项;在重大项目初评阶段,2012年4批重大项目招标共有20多个招标方向流标。

     

        夯建制度的“加法”和降低比例的“减法”,有如两股无形的拉力和推力,合力助推着社科研究这艘航船朝着“讲社会责任、讲学术道德、讲学术诚信”的方向平稳前行。(本报记者 肖国忠)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