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伟大发明。它不但便于传播信息、分享观点、联系朋友和行使表达权,而且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真实的中国和世界。几天前一则媒体报道某地随机抽样的结果表明:78%的小学生、90%的初中生都有微博。
那么,中学生开微博,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
微博作为一种新媒体,肯定是利大于弊;但在另一方面,衡量微博的利弊,也取决于如何使用它。有一个“13岁现象”,那就是美国13岁的女孩梅根因为在社交媒体上被侮辱而含恨自杀;中国13岁的女孩张殊凡因接受电视采访时批评一个网页“很黄很暴力”而被辱骂;刚过13岁的童星林妙可在微博晒照片而遭到污言秽语的攻击。这几位花季少女遭到的网络攻击,都属于“媒介伤害”。对于未成年人来说,由于自我保护意识不足,心理素质不够强大,“媒介伤害”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所以,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微博或其他社交媒体在方便我们认识世界、增长见闻的同时,也难免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那么,作为未成年人是否可以开微博呢?笔者的回答是肯定的,但同时告诫大家不能上瘾,以免耽误学业。
“老师让开微博,家长不让开怎么办?”就像香港电影分级一样,对于12岁以下的儿童来说,有的电影需要在家长的辅导下才能观看;有的则根本就是“少儿不宜”。所以,既要让那些不了解微博的家长了解微博,同时也希望大家不要拒绝家长的辅导,以免在微博上被谣言及各种“违法不良信息”所误导,或者受到“水军”舆论的欺骗。
如何在微博上分辨微博言论的真假与好坏?这需要培养媒介素养。在国外,小学生甚至幼儿园的教材都有这方面的内容,即教会孩子们如何看电视和分辨网络信息。这里提到的“媒介素养”就是要正确认识微博发布的大量信息是真伪并存、泥沙俱下的,因此大家只有提高辨别能力,才能趋利避害;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培养批判性思维,学会对信息质疑、反思、分析和比较,而不是对微博上的各种信息照单全收,要习惯“打问号”和多问几个“为什么”。
微博上时常会接触到攻击性的言论,这时就要保持良性互动,而不要“扭曲沟通”。一旦遇到不雅不敬甚至侮辱谩骂的言论,首先不能“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与其对骂甚至“约架”;而要以诚相待,经过进一步的对话消除误会和不良情绪;对于严重的骚扰与语言攻击,则要采取投诉的方式,提交给微博管理员处理。至少可将对方“拉黑”了事。
总之,笔者希望微博能成为中学生健康成长的网络平台,并通过微博真实地认识中国和世界。同时,希望微博汇集我们每个人的“微力量”、正能量,朝着正确的方向继续影响中国。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