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4月18日 星期四

    中华古民居生存现状调查②

    广东:古民居保护冷热不均

    《 光明日报 》( 2013年04月18日   05 版)
    4月2日清晨,龙卷风和冰雹灾害致使有700多年历史的上岳古民居损毁严重。 资料图片
    江门开平碉楼。

    陈小铁/CFP
    广州高第街。吴吕明/CFP

        广东汇集了广府、客家、潮汕三大文化体系,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岭南文化,在建筑领域也是独树一帜。从五邑碉楼到客家围屋,从西关大屋到东山洋房,从岭南建筑的重要标志骑楼到潮州的九宫格式建筑群,广东民居自成套路。

     

        然而,记者实地走访调查时了解到,在经济高速发展、城市急剧转型的背景下,广东古民居保护与开发却呈现出明显的冷热不均态势。

     

        “明星古民居”受热捧

     

        “我们村里的老房子上电视了!”广东清新县龙颈镇龙北村村民告诉记者,《龙颈村的牛人牛事》是前段时间在央视春节档期热播的贺岁剧。该剧在龙北村的中宿居实地拍摄。中宿居是汉代至南北朝时期的中宿县城和隋朝的政宾县城遗址,有长达700多年的历史遗存,是个地道的岭南古村落。

     

        利用古民居拍影视剧,这个经典模式曾经出现在《让子弹飞》这部国产大片中。电影的火爆使得取景所在地——广东开平古碉楼在一夜间红遍大江南北。如今,碉楼常年游人如织,当地政府成立了开平碉楼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来进行运营管理,以推动旅游产业发展。开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靖告诉记者,每年的6月都是开平当地的“碉楼保护月”,开平市文化文物部门都会通过举办展览、召开座谈会等方式,让公众加深对开平碉楼与开平市文物重要价值的认识,提高广大市民的文物保护意识。

     

        在广东,像龙北村、开平碉楼这类具有文化历史价值且知名度高的“明星古村落古民居”,大都受到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保护措施严密,人员、经费和资源的分配都相对充足,已经跨过了调研、保护的阶段,走上了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

     

        小微古民居少人问津

     

        与受到热捧的“明星古村落”相比,一些地处偏远,规模微小的古民居则处于风雨飘摇的境地,政府和民间机构都少有问津,它们在自然灾害的侵袭中逐渐损坏,抑或是在城市化开发的大潮中自生自灭。

     

        今年4月2日的一场12级强风裹挟冰雹席卷广东清远市佛冈县汤塘、龙山两镇,不少古树都被拔根、吹倒,而当地的上岳古民居也未能幸免。上岳古民居始建于南宋,盛于明清,距今已超过720年。该古民居建筑风格属于明清岭南派,气势恢宏,保存完好。整个古民居建筑共有37幢108座,每幢民居均雕梁画栋,墙壁绘画各具特色。建筑物均青砖到顶,山墙为耳形,屋檐耳边刻有各种图案。从远处望,可以看见五六十个锅耳式防火墙和硬山顶整齐排列,十分壮观。

     

        记者近日来到上岳古民居,灰墙黑瓦的古建筑群随处都能看到被灾害肆虐过的伤痕,部分建筑的瓦面不翼而飞,有的墙体已经发生明显倾斜,有的门窗已经倒塌,巷道里堆满了瓦砾、灰沙等杂物,一片颓垣败瓦,古民居失去了往日的古韵,留给人们的是满目疮痍。

     

        据该村初步统计,古建筑群共倒塌房屋5间,房顶“龙船脊”毁坏近30个,“锅耳”毁坏40多个,瓦面毁坏不计其数,部分古建筑虽未倒塌,但墙面已经倾斜,面临倒塌的危险。当地村民对此次灾害损失无不表示痛惜,“风灾和冰雹摧毁的是珍贵的文化遗产,让我们刚刚起步的古村整修和开发工程遭受了重挫。”

     

        广东省河源市2009年针对古民居进行了文化普查工作,调查显示,全市古民居多为砖木结构,大部分年久失修,自然毁损严重。由于缺乏保护意识,不少古民居住户随意改变古民居外观和结构,破墙开窗,拆梁吊顶,严重贬损了古民居的历史文物价值。

     

        河源市文广新局局长蒋武生说,古民居保护无专项经费,保护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而且大部分古民居都未列入文物保护单位,列入文物保护单位之前,要与古民居的所有者签订责任书,谁使用谁保护的原则,不签订该责任书就不将该古民居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高第街在广州人心目中有着特殊地位,在这里留下足迹的是曾经居住百余年的“广州第一家族”和辛亥革命老将许崇憬、中华女杰许广平、著名教育家许崇清等一大批名人志士。记者近日在高第街看到,历经了一个多世纪的许广平故居目前破旧不堪,景象凄凉。该故居现约有200多平方米,现在由许广平后代居住。故居是两房合院,两边各是青砖大屋,中间是天井,四周有围墙环绕。但因居住年久,缺少维护修理,两边厅房外立的四扇木雕门的镂刻、浮雕装饰风华不再。

     

        许广平的侄孙许绍汉说:“因年代久远,再不修建故居就会倒塌,对房屋和居住者来说都很危险。但是由于缺乏维修经费等原因,故居只能维持现状,希望能早日解决。”

     

        广州市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员会一位负责人对记者说:“不少古民居产权私有,管理难到位,给古民居保护增加了现实难度。广州古民居产权基本属私人所有。《文物法》规定,文物保护单位谁使用,谁出钱保护,按照现行文物保护专项补助资金使用政策,专项资金不能补贴产权属于私人的文物,不少有重要价值且亟待维修的古民居建筑,由于房主缺乏经济能力,又不能获得国家的资金补助,无法得到及时的维修保护。有些古民居建筑经过数代传承,难以确定产权归属;有些分属几户、十几户,保与拆、修与不修难以形成统一意见。”

     

        古民居保护开发亟待破局

     

        2007年,广东省文联、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在全国率先发起了省级古村落抢救计划——“广东省古村落保护专项工作”。这一行动持续了5年之久,他们组建了一支涵盖民俗学家、历史学家、建筑学家、美学家等在内的专家学者队伍,深入到乡村开展田野调查,普查梳理了近200个古村落,并制定了《广东省古村落认定标准》《广东省古村落抢救保护实施方案》,这一“古村落认定标准”在全国尚属首例。

     

        可是,专家们表示:“我们的行动脚步再快,也总是难以赶上推土机的速度。”专家组成员、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唐孝祥说,不少古村落古民居已经失去了完整的古貌,新旧民居杂居,以现代材料建造的刺眼的建筑不时出现,一些以做游客生意为目的的“农家乐”突兀地杵在田园之间或村口路边,古民居韵味全无。

     

        嘉应学院客家研究所周云水博士对记者说:“有了制度的保障,才能保证对古民居保护的落实,我建议从四方面建立完善的保护管理体系:首先,政府要加大对古民居保护的宣传,提高民众的自觉保护意识;二是政府要起表率作用,可以考虑每年财政拿出部分资金支持保护,以带动群众保护的积极性;三是政府要出台更具灵活性的制度和政策,充分调动民间团体的积极性。目前,一些华侨、企业家、宗族团体保护自己古屋的积极性很高,但是鉴于一些现实的桎梏,他们不愿意出钱,怕惹麻烦。如一些族人要建立一个民间社团,通过社团来向宗族内的人募集资金,但遇到各种困难;四是要尽快明晰产权,暂时无法确认的,要设法修缮保护,以免衰败倒塌。”(本报通讯员 王 烨 本报记者 吴春燕)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