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4月16日 星期二

    光明时评

    大学自主招生不能“比新比怪”

    作者:胡乐乐 《光明日报》( 2013年04月16日 02版)

        大学自主招生考题一方面要有合理性,另一方面要让考生发挥想象力,形式上的矫枉过正、内容上的舍本逐末,只会使自主招生变成一场求新求怪的游戏。

     

        “你上一次哭是什么时候,为什么?”“大象把蚂蚁踩到骨折,怎么办?”“面包和馒头打擂,谁会赢?”……这些搞怪的脑筋急转弯式“神题”,皆出自一所国家重点大学4月13日的自主招生面试。

     

        考生和家长反映,现场“神题”频现,基本没有标准答案,注重自圆其说及综合素质的考查。不设标准答案挺好,但问题是这些试题能考查出什么样的综合素质?这样自圆其说的价值又在哪里?如果这两点都没有令人满意的答案,“神题”的意义就不得不打个问号了。

     

        大学自主招生制度的初衷是为了摆脱应试教育选拨人才的局限,但近年来“神题”频现表明一些大学的自主招生试题有矫枉过正的势头——为了刻意表达和应试教育不同的思路,设计得过于矫情甚至故弄玄虚。中山大学今年自主招生面试的人文学科类组长、中文系主任李炜教授认为,完全没必要出这些“神题”,出这样的“神题”有哗众取宠和耍弄人的嫌疑,并且缺乏严肃性。他指出,在公平、专业的前提下,题目可以活泼、有趣些,但一定不要“神”。诚哉斯言!

     

        为了重申自主招生的严肃性,表达自主招生的政策用意,教育部去年12月初曾印发指导意见,上月底又在京召开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会议,强调今后主要招收“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自主招生高校调整不到位或被取消自主招生的资格,此举显然是对自主招生日益走样的强力规范。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在这次会议上强调,要严格组织面试考核,做好面试题目的命制等工作。然而,一些大学的自主招生继续“神题”频出,正说明“比新比怪”渐成自主招生的不良势头。

     

        世界著名大学的面试问题设计很值得借鉴。比如,牛津大学的面试问题:“什么是语言”,“你将如何设计一座大坝”等。该校招生主任麦克·尼科尔森曾说:“面试完全是用于评估学习能力和潜力,其目的是让考生利用他们的知识,并在遇到新问题时发挥他们的才智,让智慧的光芒闪耀。”而这与我们想达到的面试目标是一致的。

     

        大学自主招生应该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科学地考查出哪些考生是“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这些问题一方面要有合理性,另一方面要让考生发挥想象力,以便考生能够基于已有的知识、理论、学养等,富有创意性和建设性地解答。形式上的矫枉过正、内容上的舍本逐末,只会使自主招生面试变成一场求新求怪的游戏。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