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4月16日 星期二

    这里是维吾尔族第二故乡

    ——探访湖南桃源县枫树维吾尔族回族乡

    作者: 《光明日报》( 2013年04月16日 05版)
    湖南桃源县枫树维吾尔族回族乡里,身着民族服饰的维吾尔族姑娘在一起玩耍。罗昌敏摄
    翦公夫妇合葬墓,墓前有明朝皇帝朱元璋御笔的“威震南方”碑文。罗昌敏摄

        湖南桃源县枫树维吾尔族回族乡,一个个村庄星罗棋布,散落在田畴之中,房前屋后,绿树成荫,水塘清澈,鸟儿欢鸣。街上不时有戴着小帽、或裹着头巾的村民走过。不远处的清真寺寺顶圆弧,上塑一轮弯月,在阳光下闪烁着光芒。

     

        为何此处风光迥异于荆楚其他小镇?

     

        当地维吾尔族人翦象友向记者揭开谜底:“这里是除新疆之外的第二大维吾尔族人聚集地,居住着8000多名维吾尔族人。我们都是哈勒·八十将军的后代呢,在第二故乡已经生活了600多年。”

     

        翦象友和其他的族人都保留着一本族谱。族谱记载着600多年光阴荏苒,记载着一段大漠故乡迁徙并落地生根的故事。

     

        两度迁徙,落地便生根

     

        据《翦氏族谱》和《常德府志》记载,湖南维吾尔族的祖籍原本不在湘楚之地,而是源于元朝时西域的高昌王国,即现在的新疆吐鲁番、哈密一带。哈勒便是哈密人,是当时高昌王国一位英勇善战的名将,他被认为是湖南维吾尔族的血脉源头。公元12世纪,高昌国臣属于西辽统治,政治上丧失自主,经济上负担沉重。高昌人强烈不满,一股反抗的力量在积蓄。一个风高月黑的夜晚,高昌都督哈勒将军,杀死西辽派在高昌的监国,并归顺了元太祖成吉思汗。凭借骁勇善战,哈勒成为成吉思汗统帅下一支军队的首领,并参加讨伐西域、攻西夏、攻金、攻宋等战役,屡战屡捷,积功被封为折冲将军,在元代,哈勒的后代凭借战功获得了世袭做官的嘉奖。

     

        在世袭两个世纪元朝官位后,朝代的更替让哈勒后裔们面临着新的命运。这一次,历史的狂风将他们从新疆吹送到了北京。

     

        元之后,登上历史舞台的是明太祖朱元璋。他启用了前朝部分官员,同时对他们采取了分化拉拢的政策。哈勒将军的后裔哈勒·八十被封为燕京都(今天的北京)的总兵,又成为朱元璋开疆扩土的一股力量,跟随明朝的将领李文忠、徐达、常遇春等人征战,屡立战功。明朝洪武四年(1372年),朱元璋为了嘉奖哈勒·八十翦除敌对势力开疆扩土有功,在一次庆功大会上亲自赐姓“翦”给哈勒·八十,将哈勒·八十的“八十”改为“八士”,并把自己的义女吐叶公主赐给了哈勒·八士为妻。

     

        缘何赐姓“翦”?这也有一段传说。相传朱元璋问计于军师刘伯温。刘伯温深知朱元璋用意,一方面巩固皇权,有意以“亲”柔之;一方面分将四方,以“防”反之。刘伯温经过反复推敲,认为前进速度最快的是飞鸟,“前”字下面加一个“羽”字就构成了“翦”。此外,哈勒·八十父子武艺高强,中原地区称之为“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而西域地区将“十八般”称之为“十五路”,刚好“翦”字有十五笔。

     

        朱元璋在褒奖哈勒·八士功绩的同时,又担心他反戈一击重新投靠北元蒙古人残余势力,于是想到了将其调往南方的办法,这样,可以割断哈勒·八士与蒙古人的历史关系。明洪武五年(1373年),朱元璋封哈勒·八士为荆襄都督府都督,晋封镇南定国将军,加太子太保衔,镇守湖南广东一带。这就是湖南维吾尔族定居桃源的开始。历史的又一场狂风,将新疆的维吾尔族从燕京吹送到了湖南。

     

        有家有爱,异乡成故乡

     

        因镇守南方有功,明洪武十六年,朱元璋晋封哈勒·八十为太子太傅,授光禄大夫,世袭享受爵位。明洪武二十一年,哈勒·八十献身疆场。一年后,他的儿子也捐躯沙场。父子俩都没能回到故乡。

     

        如今,哈勒·八十长眠在桃源县枫树乡清真古寺的院子里。墓体是由青石砌筑的方形石台,红漆“塔埠”顶立玉碑,墓体右侧为墓主生平介绍,左侧刻有“湖南省人民政府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字样。石碑为明太祖朱元璋御笔钦赐“威震南方”,浑穆凝重大气,彰显着墓主的身份。

     

        他墓碑的方向,便朝着遥远的新疆。数百年的金戈铁马,一抔黄土掩风流。

     

        星移斗转,哈勒·八十当年屯戍的“翦旗营”早已消失,当时练武的跑马场早成良田,田边的油菜花含笑春风。哈勒·八十的这支血脉,在湖南桃源一带,繁衍生息,绵延不绝。

     

        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湖广督标中营千总翦如琰镇守虎门,跟随林则徐禁烟。在炮台上,他向将士们高呼:“有我如琰活一天,英军就莫想前进一步!”他与英军激战17天,最终以古稀之年血染海疆。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翦去病夫妇为争取民族自由,出版进步刊物,撰写斗争檄文,跟随郭亮组织震惊全国的长沙泥木工人大罢工。

     

        翦伯赞,从枫树乡回维村出发,乘船顺沅江北上辗转海内外,探索中华民族解放的道路,用高尚的史德、精深的史识、横溢的史才、渊博的学养谱写中国史纲,成为我国第一位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

     

        ……

     

        到现在,翦氏维吾尔族的后人或力田为农,或服贾为商,或读书为仕,或披甲为戎,至今已繁衍到27代,8000多人。1986年,桃源枫树维吾尔族回族乡正式成立。1995年,该乡“维吾尔族第二故乡”的称号被外界认可。

     

        “不离故乡不知故乡亲。我们这里很多人,祖祖辈辈就生活在这里,从来没有回过新疆。这里有家,有爱,已成故乡。”翦象友笑着说。

     

        汉维相依,和谐民族风

     

        在桃源县枫树一隅,迁徙而来的维吾尔族人一边向汉族同胞学种稻、种棉、纺纱、织布、饲养家禽等农活,仿照汉族的建房形式筑起了不渗水的木瓦房和茅草棚,一边将吃牛肉、过古尔邦节等民族习俗延续了下来。

     

        当年,也许举家迁徙的人们来到桃源县,只是把这里当成人生路上的临时停靠点,何曾想过一靠就靠了600多年。

     

        八千里路云和月,八千里路风和雪。哈勒·八十及其后裔们以顽强的毅力、坚韧的意志,穿越遥远的地理距离,逾越习俗的巨大差异,逐渐适应洞庭湖区的朦胧烟雨,直至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为解相思之困,他们踏上了寻根之旅。

     

        1985年,在族人的热望中,翦象友第一次踏上了归乡的漫漫旅程。“那年10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30周年,新疆专门向桃源县发出了邀请,我和另外两名桃源维吾尔族人作为湖南省的代表,参加了那次活动。接到通知后,我们三个人那个高兴啊,几晚上都睡不着觉。那次,我去了天池、南山,登上了乌鲁木齐的红山,最令人难以忘记的,就是到了交河故城,那里可是我们真正的老家啊……”说起那段经历,老人两眼放光,并兴奋地拿出一本影集,翻看昔日的照片。照片已经泛黄,但是存在老人记忆中的历史却依然鲜活。

     

        在交河故城,翦象友俯身趴在地上,深情地捧起一抔故乡的土,这是先祖曾经策马扬鞭的地方。虽说是第一次踏上故土,但在翦象友心中,早已与之神交多年。

     

        回到桃源枫树乡,翦象友身边多了一份宝贝——交河黄土。得知他带来了第一故乡的信息,族人纷纷来到他家,摸摸家乡的土,感受故乡的体温、嗅嗅故乡的味道。

     

        2007年,常德以旅游为桥梁,前往新疆,将“维吾尔族第二故乡”——桃源枫树推介给新疆人民。新疆桃源两地的旅游专列,让更多的桃源维吾尔人回到遥远的家乡,解那延绵600多年的思乡情。

     

        不少桃源维吾尔人家中,不仅保留着“翦”氏族谱,还珍藏着一包新疆故土。

     

        为了能够传承自己民族古老的语言文化,2006年6月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团委受团中央的委托,从新疆师范大学中语系招募了一名教维语的志愿者,来到桃源,在民族乡学校开设双语教学课程。当地的少数民族干部也积极挖掘和整理维吾尔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组织乡土人才撰写了《维吾尔族第二故乡乡歌》等。

     

        当地维吾尔人介绍,“中国维吾尔族第二故乡民族风情园”正在建设中。届时,人们品尝风味独特的维吾尔族烤全羊、大盘鸡;欣赏当地维吾尔族群众穿着传统服装表演民族舞蹈;参观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的故居;逛十里民俗街感受当地维吾尔族民俗风情;去葡萄沟品尝新鲜葡萄;参观翦氏始祖哈勒·八十陵园……

     

        一幅民族团结、共同繁荣的崭新画卷,在桃源枫树舒展开来……

     

        (本报记者 唐湘岳 本报通讯员 徐虹雨 彭 静)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