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4月14日 星期日

    获取资料费时费力费钱?

    数字图书馆:不出家门 免费享用

    《 光明日报 》( 2013年04月14日   01 版)

        寻找一篇20年前发表在某期刊上的论文,怎样才能既省时、省力又省钱?不是从图书馆过刊阅览室的书架上,搬下厚重的合订本,奋力抄写摘要;不是坐到图书馆的电子阅览室,利用期刊数据库,免费下载电子文档;也不是坐在家里,从互联网上付费下载。只有把“坐在家里”和“免费下载”结合起来,才是最理想的选择。

     

    期刊论文可免费下载

     

        “你还在找别人帮你下载期刊论文吗?如果是这样,你就太落伍了!登录中国国家图书馆主页,进行注册,即可访问并下载电子资源,大家常用的论文网站都包括在内。最重要的是这一切都是全免费的哦!”陕西西安的小沈没想到,他发布的这条微博,被转发了两万余次。

     

        河南开封的小倪在人人网上撰写日志,详细介绍了如何在国图网站注册账号、下载论文。这篇日志自去年12月至今,已被网友分享3万多次。

     

        “跟微博上说得差不多,以前我经常请在读研究生的同学帮忙,用校园网下载论文。”侯俊杰在北京的一家事业单位做秘书,经常会需要查阅期刊论文。侯俊杰说,现在很多网上的期刊数据库都是收费的,下载一篇论文几块钱,费用虽然不算高,但日积月累,也不少。

     

        现在,越来越多像侯俊杰一样的读者,把目光转向了国家图书馆建设的国家数字图书馆读者门户系统。

     

    免费使用特色资源库

     

        当读者登陆读者门户系统,就会发现,能从这里得到的,除了电子期刊,还有电子图书、电子报纸、古籍、工具书、音视频等。

     

        据国图相关负责人介绍,现在,所有用户都可以在馆外免费使用国家图书馆“甲骨实物”“西夏文献”“碑帖精华”等37个自建特色资源库,网上实名认证读者还可以免费使用66个商业购买资源库,而拥有国图读者卡的读者可使用的商业购买资源库则达到了108个。

     

        记者打开古籍数字资源专题,其中不仅有数字方志、宋人文集等国内古籍资源,而且还有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古籍全文影像数据库、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藏中文善本古籍特藏两种海外汉籍的影像资源。在后者的页面中,有这样一段介绍:“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藏中文善本古籍特藏,以其质量之高、数量之大著称于世。中国国家图书馆与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协议共同开发这批资源,将在6年时间内,完成中文善本古籍4210种51889卷的数字化拍照。”“首批发布的中文古籍善本及齐如山专藏共204种。”

     

    数字服务体系将逐渐形成

     

        其实,提供数字资源服务的图书馆,不只国图一家。

     

        2011年,文化部、财政部共同推出了“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其建设目标是在国家数字图书馆和各地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已有成果基础上,搭建一个统一平台,实现数字图书馆资源与服务的共建共享,逐步形成覆盖全国的数字图书馆服务体系。

     

        在贵州,贵州数字图书馆目前已拥有各类数据库近20个,数据总量达80TB,在贵州省任何能上网的地方,都能免费使用这个图书馆提供的数字资源。

     

        在上海,上海图书馆推出的“市民数字阅读”,读者凭读者证号和密码,即可免费浏览“方正中文”电子书、新华e店的3.5万种新书、盛大文学网络小说以及期刊报纸资源。

     

        在北京,首都图书馆等北京市公共图书馆的读者,使用北京市公共图书馆联合读者卡(“一卡通”)的卡号、密码,就可以在任何地方访问“人大复印资料”“龙源期刊数据库”等数字资源。

     

        今年4月2日,国家图书馆馆长周和平与香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署长冯程淑仪签署《关于在香港公共图书馆开展数字图书馆合作的协议》。根据该协议,香港民众可以通过即将上线的香港公共图书馆多媒体资讯系统,更加方便地浏览和欣赏国家图书馆地方志等善本特藏数字资源,以及国家图书馆藏甲骨精品展、清内府彩绘戏曲人物扮相图谱展等展览数字资源。(本报记者 杜 羽)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