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4月14日 星期日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吉林大学学生、“90后”宁养院义工李培轩自述

    “用爱,陪伴你生命的最后旅程”

    《 光明日报 》( 2013年04月14日   01 版)

        编者按

     

        “90后”大学生在想什么,做什么?这是许多人都很关心的问题。近日,23岁的吉林大学学生李培轩向本报记者敞开心扉,讲述了他两年来为晚期癌症患者服务的经历和体会。我们从中欣喜地看到,“为社会输送正能量”正在成为“90后”青年学子的人生观、价值观。本报今日刊发李培轩的自述,希望更多的青年朋友分享他的心得,让正能量在我们的社会越聚越多。

     

        3月份的最后一个星期五,我刚一出教学楼,冷风就夹着春寒和雪花扑面而来。那天早晨,我在实验室才忙活了一个多小时,就赶紧往吉大一院跑。尽管还急着赶论文,但每个星期五上午是固定的取药时间,服务对象的药一定要按时取回、送到。

     

        我叫李培轩,今年23岁,如果用个时髦点的词儿形容自己,那就是——“90后”。我是吉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大四学生,也是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宁养院的义工。

     

        宁养院,是为晚期癌症患者提供全程服务,减轻患者身心痛苦,帮助改善患者及家属生活质量的临终关怀医疗机构。我们宁养义工承担的是取药、送药、探访、干简单家务等志愿服务,虽说活儿不重,却都是服务对象迫切需要的临终关怀。

     

        我粗略算了一下,从大二下学期到大四,我平均每周拿出5小时的时间用于宁养义工工作,共为5组(位)患者及家人提供过志愿服务,制作记录他们人生点滴的“旅行笔记”。很多人说这是一种伟大的坚持,依我看,这种坚持虽不那么容易,却也不难做到,就像一个“跳一跳就能够到”的目标,我乐于为此不停地“蹦跶”,我愿意用爱,陪伴他们生命的最后旅程。

     

    志愿服务也是一种生活态度

     

        刚上大学时,就经常在校园海报、校园网或校园短信中看到社团志愿活动的通知,我也经常报名参加。当自己提供的帮助得到认可和感谢时,所获得的快乐和满足真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于是,我更渴望承担起一份常态化的志愿工作,可以“一对一”地持续帮助别人,让志愿服务成为一种生活态度。

     

        正巧大二下学期期末,也就是2010年底,吉大一院宁养院来学校进行大型宣传,并公开招募志愿者。这正是我想要的工作。正式招募那天我有事不在学校,就让同学帮我报了名。

     

        宁养义工接触的毕竟是挑战病魔和面临死亡的晚期癌症患者,知道我要做这件事的朋友都会问我“怕不怕”。我爸爸是位医生,从小受他的影响,我对生命和病患有一个相对理性的认识,觉得这件事也没那么可怕,我应该能做到。

     

        整个假期我都在期待这份工作,这份期待为我蓄满了动力。开学后不久,我被叫去宁养院,和其他志愿者们一同接受了严格的培训。从此,我成为了一名正式的宁养义工,就像培训中讲的,我要“承担起为晚期癌症病人提供心理支持与医药服务的职责”。

     

    我成了“全国优秀宁养义工”

     

        在探望近期的服务对象“箭奶奶”时,她总会握着我的手给我讲她年轻时的故事,也会饶有兴致地听我讲着学校里的趣事。和我一起参加志愿服务的同学说,每到这个时候,清瘦的我像一个巨型正能量球,散发着快乐积极的正能量,就好像大力水手刚吃完菠菜。

     

        说实话,刚“上岗”时,我完全做不好现在这些事,别说帮助服务对象了,我把自己的生活都弄得“一团糟”。顶风冒雨倒是没什么,纠结的是上课迟到、到食堂过了饭点儿、公交车上吃面包当午饭……因为还要上课,时间也都是零散的,所以取药和送药一般分两天完成。我从学校到医院往返取药至少需要两个小时,送药要看服务对象的住址,通常需要更长时间,还时常会找错路。

     

        最让我难受的是刚接触服务对象时的局促,放下药,半天说不出一句话。看着被病痛折磨的服务对象,我心里更是过意不去。如果一直说不上话,我根本为他们做不了什么。

     

        回到宁养中心,我找专业社工咨询,查阅资料,并按照学到的方法,试着与服务对象交流。开始也只是简单的问候,后来唠起家常,并尝试着帮他们做些洗苹果、倒垃圾、榨果汁等简单家务。慢慢地,服务对象也会和我分享以往的美好回忆,倾诉患病的痛苦,感慨生命的意义。

     

        一天,当我去为第一个服务对象取药时,却被告知她已经离世了。那天晚上我没睡着,一直在想如果我得了癌症,要怎么样。

     

        志愿工作中,负面情绪的影响是无法避免的,开始我还打电话和父母说说,打过后又怕他们担心我。后来我开始跑步,并发现这是最适合自己的调节方法。如果患者的家离学校近,我就跑步来回;如果远,回来后我就在学校的运动场上跑两圈。

     

        经过三四个月的努力,我不但找到了摆脱自己“负情绪”的方法,志愿服务时间也延长到了1个小时,待上两三个小时的情况也常有。我感到很欣慰,觉得自己的工作终于有价值了。因为做社工的经验告诉我们“不管聊什么,只要让他们开口说话,就能排解消极情绪”。2012年,我竟然荣获了“2012年度全国优秀宁养义工”称号。

     

    是爱的守护者,也是爱的传递者

     

        宁养院鼓励我们记录服务对象生活中的点滴事情或想表达的愿望,形成“旅行笔记”,为服务对象及其家属留下回忆。2011年末,我受命为服务对象陈阿姨制作“旅行笔记”。开始时,我和其他义工一样直接写在笔记本上,后来为更好地展现和保存,我开始尝试着用电子杂志的形式呈现。

     

        我没想到制作“旅行笔记”是件这么费功夫的活儿,需要多次和服务对象交谈,收集文字和影音资料,撰写文字稿、手绘插画,然后到网上筛选出最合适的模板,还要配上患者喜欢的曲子做背景音乐。全部完成怎么也要一个月的时间。

     

        在完成初稿后,我又与陈阿姨交谈了好几次,“旅行笔记”也随之一改再改。虽然我已经记不清改了多少次才定稿,但我至今还记得陈阿姨看到“旅行笔记”时的惊讶与感激,“从来没有人这么在乎过我的感受和经历。”她常对我这样说。

     

        按照陈阿姨的要求,我在她去世后的一个月,为她的女儿及几位亲人播放了这份记录。陈阿姨的女儿泣不成声,为感谢我为她留住了“母亲的痕迹”,她把陈阿姨生前使用的轮椅捐赠给了宁养院。没做之前,以为“旅行笔记”不过是一个形式化的任务;做了才知道,这是一次爱的传递。

     

        也是这份与众不同的电子杂志版“旅行笔记”,在全国宁养义工服务计划第一期作品评选中排名第一,我因此获得了去香港宁养机构交流学习的机会。由于交流的时间处在学期中,我向辅导员请假时,学校才了解到我在从事志愿服务工作。

     

        说句心里话,做的时候并没有想太多,也不知道还有评奖。其实只要服务对象满意,能给逝者的家人带去点儿纪念与慰藉,自己的付出就是值得的。目前,我正在和其他义工合作我的第3份“旅行笔记”,这也是要送给箭奶奶的生日礼物。

     

    做点儿让服务对象安心的事

     

        2012年暑期结束前的一个周末,我和几位同学应邀去箭奶奶家吃饭。尽管箭奶奶家并不富裕,可为了感谢我们的帮助,桌上还是摆满了一盘盘美味。

     

        箭奶奶患骨癌已有3年了,在为她送药和陪谈中,我听她说起自己的小外孙女学习数学有些吃力,就提出了为她义务辅导。为保证定时辅导,我在学校BBS上发帖,邀请到另外3位吉林大学的同学,轮班为老人的外孙女辅导功课,每周末一次,每次至少两个小时。

     

        除了辅导箭奶奶的外孙女,我还会定期回访陈阿姨的女儿童童(化名),希望能帮助她走出母亲过世的阴霾,重新拾回生活信心。

     

        我想,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亲人生活安好,晚期癌症患者更是有这样的希望和惦念。做点儿让服务对象安心的事,是他们的希望,也是宁养义工的责任。

     

    我从中收获太多,希望你也一样

     

        如今,我已经大四了。一想到要毕业,很可能离开长春,以后就很少有机会再去探望箭奶奶、再领着童童出去玩儿、再和宁养院的义工们一起活动,我心里就有很多不舍。我希望今后不管自己在哪儿,都有机会把宁养义工的工作继续做下去,更希望能有更多的师弟师妹们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来。

     

        为吸引新成员,在担任宁养义工的两年时间里,我也跟着吉大一院宁养院参加过6场校园宣讲,听众多时有200人,少时也有40几人,平均每100人中会有3至5名新成员加入。我所在的班级,还有10多名同学在吉大一院义务导诊。

     

        我本来是个表达能力不强的人,只是讲讲我的经历和感受,希望更多的同学加入到这个队伍,为癌症晚期病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关怀服务。表面上看,我们宁养义工付出的很多,而实质上,这些力所能及的给予也让我颇有收获。让我更加珍惜亲情、珍爱生命;让我养成了乐于助人的习惯,也让我更善于帮助别人;还收获了好多心地善良的伙伴,和思修课里很难领悟的心得和感恩。我从中收获了太多,希望再加入的同学也一样。

     

        (本报记者曾毅、本报特约记者任爽采访整理)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