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4月14日 星期日

    文化巡游

    天梯上的农家人

    《 光明日报 》( 2013年04月14日   10 版)
    准备出工(刘 昆 田 呢/摄影)
    茶田相依(刘 昆 田 呢/摄影)
    制作传统小吃(刘 昆 田 呢/摄影)
    古村新店(刘 昆 田 呢/摄影)
    村口卖山货(刘 昆 田 呢/摄影)
    生生不息(刘 昆 田 呢/摄影)

        “这里是真正的神龙之地,那些层层的梯田,就是登天的梯。”不知道有多少人因为这句话从世界的各个角落寻到这里,只为看一看这绵亘、磅礴、迤逦的龙脊。

        阳春三月,我们一行驱车来到距桂林市75公里外的龙胜各族自治县和平乡东北部的山间。山脚下金江河畔的黄洛瑶寨长发村里,红瑶族女子青丝及地,黑亮水滑,我们看见她们或蹲在河边,或倚着寨楼,边唱着山歌边蘸水梳头,恍惚间一杯拦门酒已被劝喝下。

        车子在四面高山阻隔、云雾缭绕的盘山公路上驰骋,转过一个弯,眼前顿觉开阔,远观梯田之行云流水,好似一条条卧龙的背脊,绘出根根银带。从林边到崖壁,从河谷至山巅,凡可开垦之地皆拓成梯田,绵延数里、高耸入云的层层梯田似圈圈年轮雕刻大山,在四季泼洒的色彩中积淀成画。龙脊开山造田的人们为适应高山的耕作,用开山号子、用血汗和智慧开出来的梯田,变成了妩媚而独特的曲线。

        龙脊自元代开始垦田建寨,经过数百年瑶壮人民的努力,逐步形成现有龙脊梯田规模。民国年间,随着梯田的大面积开垦,壮族居民区逐步发展为“龙脊十三寨”,他们居住在山脊梯田间,被世人称为“天梯上的壮民”。负责龙脊旅游的陈善华经理告诉我们,龙脊古壮寨现有260户,850多人,为廖、侯、潘三姓的壮族聚居区。寨子历史久远,至今还完好保存着原始古朴的风貌。

        寨楼依山而建,被水光映照得云影拂弄,与千亩梯田相映成景。一片片盛开的油菜花海染尽了壮寨梯田的色彩,把这里摇曳得明媚耀眼,云蒸雾绕间泛着花香。龙脊泉水潺潺地流,水车也整日悠悠地转,还有那若近若远的劈柴声、水磨声、歌声,交响成一曲山间之歌。

        龙脊有四宝,龙脊糯谷龙脊辣,龙脊水酒龙脊茶。折下龙脊茶树枝头的嫩芽放在口中,细品其味,先觉苦涩,继而感到纯香清甜。穿过清朝光绪八年修建的大青石寨门,我们拾级而上,边走边品村寨内百转千回的青石板路、青石板桥、层层叠叠的木楼石地基、光绪年间的“三鱼共首”石刻图案,以及潘天红为民请愿碑……可谓三步一石,五步一刻,十步一碑。宽平的石板路在村寨与梯田之间迂回,从山脚到山顶,从屋舍到田园,条条相通。

        走累了,喝一口日夜喷涌的龙泉井水,坐在寨中已有几百年历史的大樟树和红豆杉树下,和正在织布绣花的婆婆们聊聊家常,舒心得很。清泉古树皆有灵气,淳朴民风,田园牧歌。

        龙脊不仅是景观,同时也是文化遗产。蕴藏在龙脊梯田里的稻作文化,展现了龙脊人文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壮丽画卷。

        “千层天梯上龙脊,苗瑶侗壮情依依,温泉花坪彭祖景,民族百节蕴神奇……”告别山寨时,县委宣传部周恩平的歌声伴着我们离去。(刘 昆 田 呢/撰文)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