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创新型国家,最根本的是要靠科技的力量,最关键的是要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最基础的是做好创新人才培养,特别是青少年的创新教育。长期以来,我国在青少年创新人才培养问题上存在诸多疑虑和误区,有人认为创新人才不是培养出来的,青少年阶段提创新有拔苗助长之嫌;有人认为公平教育与创新教育对立。由于这些理念的混淆和青少年教育定位的含混,导致我国创新人才培养缺乏根基、没有支撑、不能互动,更没有建立起一套面向青少年创新教育的支持体系。一些进行创新教育的活动和实验也多处于零散、割裂状态,成效受限。因此,积极推进区域青少年创新教育服务平台建设,逐步构建社会化的青少年创新教育服务体系,是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和根本性的工作。
青少年是创意最多,想象力和创造力最活跃的群体,但是大量的创意只停留在想想、说说,没有关注甚至限制。由于缺少指导、展示、应用、交流、表达、评价、推介环节和链条,特别是没有社会性表达机制和产学研的合作平台,加之传统的升学就业考试考核方式又难以测量并给以正向激励,导致青少年创意创新创造的动机越来越弱,社会鼓励、激发、支持创意创新创造环境逆向发展,久而久之形成保守型的文化价值取向。
建设区域青少年创新教育服务平台,首先要解决的是创新引擎问题,加强创意创新创造价值导向,让青少年创意火花四溅。区域要组织力量研究打造普适性强、延展性强、融合性强的创新活动项目,把社会生产生活中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转化成青少年创意创新创造的课题,如北京的雾霾解决方案,生态文明建设金点子,绿色发展项目设计等。这样既增强参与者的责任意识,引导青少年关注社会生产生活需要,又能与学生的学习内容紧密结合,创新成果尽快转化应用到实际需要之中,直接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很容易激发和引爆青少年的创造潜能。
需要区分的是,人们对现在社会上组织的创新大赛等诟病很多。但是,问题出在诚信系统而不是比赛内容本身。反而一些著名的国际大赛,如头脑奥林匹克、DI、创意工程大赛、结构设计大赛等就广受欢迎。我们需要从根本上审视问题,把握政策平衡和选择。
其次,建设区域青少年创新教育服务平台,要着力打造系统性的创新模式,发挥模式引领作用,让创意形成价值,让创造的愿景实现。当今国际创新模式转型,关注从创意到形成价值的全过程,强调体系和系统的有效,由市场来检验。我们适应新型创新模式的服务功能,就是要采取逆向思维,从市场需求反向推进创新教育,把创意和实现创意的能力作为培养学生的主攻方向。引导学生带着未来的目标学习,大力推进以支持师生创业为目标的多学科交叉创新活动,特别强调“干中学”,研发、产业和市场有效衔接。
再者,建设区域青少年创新教育服务平台,要提供包括创新课程、信息资源、基地项目、专家指导在内的“一站式”综合支持,让创新服务系统集成,以实现“立竿见影”。创新教育课程要以研究创意(包括征集、组织创意)和进行创意设计为主线,大部分为跨学科的探索,如借鉴他国经验,把数字技术与话剧结合研发数字话剧,把人工智能与医学结合研究智能化人工器官,化学与电学结合研究导电油漆等。师生在轻松的气氛中增强自信,在学术和个性自由下创意受到尊重。通过创新教育影响青少年的学习方向,造就创新拔尖人才,以创意项目为基础,组织不同特长的专业人员,形成多元化、多样性的组合形式。学生可以根据实现创意的需要,在平台开放的创新教育课程超市中自主选课,也可在校内外自由选课拿学分,重要的是掌握自我学习的能力,随时可以把最有用的知识“为我所用”。
同时,建设区域青少年创新教育服务平台,要加强创新链条的组织,实现新型的产学研合作,增加自学习、自组织,和从创意转变为价值的创新动力。加强创新教育服务的社会化运作,参与者可以参加过多项创新活动,以此发展以学校为依托的技术市场,既鼓励学生创业实践和分享市场回报,又完成学生特长及其进入社会的方向、目标定型和职业规划。
创新教育是当下世界发展的一大命题。创新教育平台建设是创新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是持久性的、制度性的、规模性的、人才培养体制机制的新突破,需要政府、企业、学校、科研机构等多方合作。
(作者系中关村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创新教育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