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4月02日 星期二

    新作过眼

    一座裸露而坚硬的大山

    ——读长篇小说《田家父子》有感

    张雅文 《 光明日报 》( 2013年04月02日   14 版)

        孙金岭的长篇小说《田家父子》讲述的是海峡两岸父子之间的家庭故事。1988年夏,一辈子没爹没娘、低眉顺眼活着的小职员田加河,突然找到了五十多年杳无音信而今却生活在台湾的亲生父亲。于是,原本平淡不奇、宁静无求的生活被彻底打破。海峡两岸两个截然不同的家庭,从此纠缠于历史与现实当中,挣扎在亲情与人性之中,深陷于渴望与无奈之境,生发出悲欢离合、恩爱情仇,演绎了一段段剪不断理还乱、让人感慨唏嘘的曲折故事。

        小说虽然重点讲述的是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十几年间所发生的事,却几乎跨越了一个世纪的历史长河。它纵横在两岸的城市与农村之间,通过一桩桩诡诈而狡黠的大小事件、一个个跌宕起伏的人物命运,描绘了不同政治与文化背景下,两岸普通人家的情感碰撞与心路历程,展示了一幅幅两岸同根同祖、血脉相连的恢弘画卷,表达了两岸同胞不可阻隔、渴望交往的美好心愿。

        如此厚重的题材,同样也决定了被命运裹挟其中的人物,有着不同凡响的使命。然而,在作者笔下,承载这一历史重荷,赋予这一时代符号的主人公田加河,以及他的父辈和儿孙们,都是一群卑微而平凡的小人物。这种巨大的反差给读者带来强烈的冲击,却增加了作者驾驭题材的创作难度。田加河是个胆小怕事的小职员,在山西那座大山深处的小山城里,他如同一块没棱没角的石子,坚毅而善良地活着,悄无声息,无足轻重。即便在他身上也不乏一些狡黠,那也不过是小农意识夹杂着市井心态的小聪明,既没力拔山兮的气概,也无成竹在胸的大智,纯粹是一个任由命运摆布的角色。而他固执且坚忍的父亲,同样身处台湾东部乡村的层峦叠嶂之中,既不是气宇轩昂的高官,也不是一掷千金的富翁,而是一个靠天吃饭、凭借杂货店过活的普通“荣民”。这些人物性格中的缺憾与身份上的低微,似乎让田加河们不足以担当起演绎海峡两岸波澜壮阔历史的重任,那些一地鸡毛般的家庭琐事,似乎也难以承载起中华民族大开大合的命运走势。

        然而,这正是《田家父子》创作中不同寻常之处。

        读完全书,你会从心底里生发出一股强烈的感慨,那巨大而鲜明的反差,不仅没有减弱田家父子们身上被赋予的时代印记。恰恰相反,历史因为小人物的卑微弱小而显得更加真实饱满,故事也因为小人物的命蹇时乖而越发夺人魂魄。在那场曾让两岸同胞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战争悲剧中,无数的田加河们虽如草芥一般低贱地活着,但在内心深处却以巨石般的姿态宣告着人性的存在。他们的卑微,恰恰衬托出政治的残酷与命运的无常。

        只是面对着命运的捉弄,弱者自有弱者的生存法则,就是繁衍子孙。在田加河的身上,始终跳动着一股顽强而质朴的骄傲劲头,那就是他生养了五个既让他操劳烦心,又让他颐指气使的儿子。正是这种寻常百姓的情怀,这种生生不息的力量,赋予了田加河充足的底气,当他在面对一生苦苦想念,却总共只见了三次面的亲生父亲时,能够坦然而平和。而同样是戎马一生、亡命天涯的父亲,让田加河一下子冒出了五个同父异母的兄弟姐妹。

        抛却了意识形态上的藩篱,跨越了时空岁月的鸿沟,田家两代父子的相逢、相见、相处,就显得尤为特别。除了不可逾越的长幼尊卑之外,两个人在内心世界处于平等而牢固的位置。就是在这块属于每个人的精神家园里,田加河上承父辈,下对儿孙,完成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涅槃。风云突变、时来运转让他身不由己,被动地由黄土高原上一块渺小的石头,而蜕变成了一座大山,裸露出他虽不伟岸却坚硬的形态。

        在这里,海峡上空的波谲云诡,两岸政治的纵横捭阖,全部成了田家生活的舞台布景与演出道具,淹没在小人物那难以言状的心酸之中,让人不由自主地跟着田加河们一起哭,一起笑,一起欣慰,一起悲鸣。作者就是在这样的情怀之下、氛围之中,生动地讲述了一个有关两岸小人物聚散离合的凄美故事,也完成了对历史的宏大叙事,以及对现实的深刻反思。

        能够如此娴熟地驾驭这样一个重大而敏感的现实题材,并且成功地塑造出田加河这样一个极具时代符号的人物形象,不能不让人叹服作者扎实的创作功底。但孙金岭先生之前并没有写过长篇小说,《田家父子》是他的处女作。唯有书中讲述的故事,是他自身家世的真实缩影。小说中那清新自然的景物描写,那惟妙惟肖的人物刻画,那一波三折的悬念设置,让人很难与一位业余作者联系起来。这再次证明了文学是属于大众的,生活是一切创作的源泉。

        (作者为黑龙江省作协名誉副主席)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