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3月20日 星期三

    “美丽中国”从“美丽家乡”做起

    作者: 《光明日报》( 2013年03月20日 13版)
    海南绵延上千公里的海防林筑起一道“绿色长城”
    人像素描:郭红松

    人像素描:郭红松
    人像素描:郭红松

    人像素描:郭红松

    陕南秦巴山区航拍图
    武夷山茶园 郑友裕摄

         本期主题

     

        十八大提出“五位一体”的总布局,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至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大建设并列的高度。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过去五年全国累计完成造林2953万公顷,治理沙漠化、石漠化土地1196万公顷,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4.6万平方公里,整治国土面积18万平方公里。

     

        生态环境关系人民福祉,关乎子孙后代和民族未来;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环境的期待,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正值3月植树季,本期论苑请6位植树造林模范地区的代表谈如何从建设“美丽家乡”做起,改善生态环境,用实际行动让人民看到希望。

     

    海南:再造宝岛“绿色长城”

     

    海南省林业厅副厅长 王春东

     

        由于上世纪90年代期间的不合理开发,海南环岛海防林遭到大面积毁坏,被撕开了一条长长的口子。这导致海南屡遭灾害性热带风暴袭击,直接经济损失巨大。据当时调查资料显示,海南环岛沿海基干林带断带长达229公里,占宜林海岸线长度的22.4%。绿色屏障几乎“溃不成军”,防护效能日渐衰退。

     

        2007年,海南省委、省政府作出海防林建设的重大部署,决定用3年至5年的时间恢复海防林带。海南全省沿海12个市县由此持续掀起了海防林建设热潮。

     

        昌江县石港塘一带以往是风沙滚滚的荒凉地带,通过“林瓜套种”6000多亩,现在已一片绿意浓浓,成为旅游休闲的好景点。最北端的木兰头,万亩新绿美如画。东部万宁市春园湾,南部三亚市崖城滨海,西部乐东县龙腾湾,到处都呈现出生态优良、景观秀丽的海岸之绿。

     

        2012年初,海南实际完成海防林造林面积16.2万亩,占规划造林任务的105.9%,提前超额完成了海防林造林任务,其中完成退塘还林1.9万亩。现在全省海防林带范围内的林地养殖塘,已基本完成退塘还林,文昌市的新埠海、琼海市的南港、万宁市的港上、乐东的龙沐湾等地段,这些往日弥漫着腥臭味的池塘,填塘后种上树,成了景色秀美的绿色海岸。

     

        目前,海南岛千里海防林带已经全部合拢,窄带加宽、残带增强的目标也已实现,1528公里海岸带上林木葱茏。国家林业局领导曾在全国海防林建设现场经验交流会上指出:海南省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为全国树立了榜样。

     

        在海防林建设过程中,我们探索出了不少切实可行的好经验。比如坚持因地制宜,着力破解退塘还林、林地落实、海岸种树不易成活等海防林建设中的三大难题。为啃下退塘还林这块“硬骨头”,各市县都组织工作组进村入户,深入细致做工作,苦口婆心,化解了大量矛盾。同时财政部门及时落实补助资金,对退塘还林进行适当补助,并实行“先填塘多补助、后填塘少补助”的激励机制。针对海岸种树不易成活、“年年造林不见林”的情况,林业部门积极探索创新,推出了很多造林的新模式。其中“林瓜套种”是最成功的模式之一,充分体现了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良好结合。

     

        (本报记者 王晓樱、魏月蘅整理)

     

    安徽:淮北石山的层层绿装

     

    安徽省淮北市委书记、市人大主任 肖超英

     

        安徽淮北是一座典型的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境内有石灰岩山地19.8万亩,岩石裸露,山坡陡峭,少土缺水,草木难生,历来被列为不宜造林之地。

     

        为了让昔日石质山披上层层绿装,使全市人民充分享受生态文明成果,从2002年开始,淮北市委、市政府大力发扬愚公移山精神,咬定绿化不放松,一届接着一届干。我们先后组织实施了4次大规模的相山绿化工程,采取炸石挖穴、人工背土挑水、专业队栽植等一系列特殊措施,使境内最大的相山公园森林覆盖率达到90%,2010年被国家旅游局授予国家4A级风景区称号。现在每天到公园游玩的市民多达万人次以上。2012年5月,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我市“国土绿化突出贡献单位”称号。

     

        规划先行,科学造林。为适应城市东进南扩发展的需要,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城市东部山场绿化规划》,成立山场绿化工作领导小组,与县区签定造林绿化责任书,对石质山绿化实行统一规划设计、统一技术标准、统一检查验收、统一项目管理,加快石质山科学造林步伐。

     

        政府主导,全民参与。建立健全党政齐抓共管、县区负责实施、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广泛参与的造林绿化工作机制,出台优惠政策,鼓励社会造林,广泛开展营建“青年林”、“巾帼林”、“八一林”、“百户家庭千棵树”等特色造林活动,掀起全社会植树造林热潮。目前,全市已累计绿化石质荒山12万多亩,苗木成活率和保存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

     

        领导带头,真抓实干。每年市几大班子领导都带头与广大干部群众一道上山植树造林。2013年春节长假后上班第一天,市四套班子领导和市、县、区机关干部2000多人,会战在荒山上,共种下近4万株新苗。石质山绿化、平原绿化、森林长廊示范段建设、村镇绿化等多个战场植树造林高潮迭起。全市将在3月下旬完成包括1.66万亩石质山绿化在内的8.8万亩植树造林任务,高于省下达的7.2万亩年度森林增长工程建设任务。

     

        我们决心坚定不移地实施石质山绿化工程,持之以恒地绿化美化家园,不断提升城乡环境品位,让淮北的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生态环境更美好!

     

        (本报记者 李陈续整理)

     

    江西:构筑瓷都“森林城乡”

     

    江西省景德镇市林业局局长 张秧田

     

        近年来,江西省景德镇市以增加“绿量”为重点,大力开展“森林城乡,绿色通道”建设,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巩固提高森林覆盖率,促进生态与林业产业协调发展,不断优化生态环境,打造秀美的绿色生态屏障,为建设“美丽瓷都”奠定生态基础,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在景德镇有一片国营林场——枫树山林场,为增强森林生态服务功能,我们大力推进森林科学经营,实施森林分类经营,实现了森林可持续经营,林场可持续发展。

     

        枫树山林场经营管理国有山林土地面积43.2万亩,是江西省建场时间最长、经营山林面积最大、林场职工最多的一个以林为主的国有林场。这些年,我们以培育保护森林资源为己任,坚持以“营林”为基础,以实施“林业项目”开展“工程造林”,努力增加森林资源总量。林场经营管理的大部分森林分布在城区近郊、自然保护区、江河两岸、铁路高速及国省公路等生态区位重要的地域。我们将这些生态区位重要和生态环境脆弱地域的森林列为公益林,面积有25.6万亩,主要采取补植、抚育、改造等措施,调整树种、林分结构,形成多树种配置,乔、灌、草结合的森林结构,实现生态和社会效益最大化。

     

        根据森林资源总量及年生长量情况,江西省政府批准枫树山林场的年森林采伐限额有10万多立方米,但我们坚持实行森林限额采伐,减少林木采伐量,严格控制森林资源的消耗,近几年仅采伐木材2万立方米左右。对于因林龄过熟已导致林木停止生长且生态功能衰退的少数人工林,我们根据立地条件和林分状况,遵循森林生长规律和生物学特性,因地制宜,因林施策,采取了近自然的森林经营方式,按照有关法律政策规定和林业技术要求,进行条块状的小面积森林抚育间伐或更新改造,及时采用大苗大穴垦植树造林,增加栽植樟树、木荷等乡土树种的比例,改善林木生长环境,促进林木健康生长,优化林分结构和森林景观,以提高林地生产力和森林抵御灾害能力,进一步增强了森林的生态功能。

     

        随着森林资源保护和林业建设力度的加大,景德镇市的生态文明建设迈出了坚实步伐。目前,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5.07%。(本报记者 胡晓军整理)

     

    山西:“绿化接力赛”在右玉上演

     

    山西省右玉县委书记 苏连根

     

        “一定要看护好我们种起来的树,那可是一代又一代人用汗水舍命浇灌出来的,是右玉生存和发展的命根子。”这句老书记陈小洪调走时说的话,始终响在我的耳畔。

     

        两年前,我接过山西省右玉县第十九任县委书记的重任。上任之初,我对上级表了态,对百姓作出承诺:换班子不换方向,换领导不换目标,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

     

        这张蓝图,在解放初就展开了,历经60余载,已绘出一幅“咬定绿化不放松”的波澜壮阔的画卷。右玉,位于晋蒙交界处,是毛乌素沙漠天然风口地带,自然条件恶劣。解放前,这里风沙成患、山川贫瘠、寸草难生,成为潜在的沙漠化地带,沙进人退的形势,使右玉随时面临被迫搬迁的厄运。新中国成立以来,为改变家乡生存环境,从第一任县委书记开始,带领全县人民植树种草、造林营绿,改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他们的第一天职。

     

        通过“林草上山、粮油下湾”,“穿鞋、戴帽、扎腰带、贴封条”,“游击战、阵地战、攻坚战”等,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造林方式,一步步科学推进,使右玉的山川绿了、美了,全县的森林面积增加到了150万亩,森林覆盖提高到了53%,造就了沙漠边缘的一片绿洲,营造出蓝天、白云、绿水、青山,鸢歌燕舞、鸟语花香的美丽家园。绿色,使右玉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县盛名远扬。

     

        一路走来,我们最宝贵的财富就是,百姓同心干,一代接一代,一场“绿化接力赛”在右玉上演。从天真烂漫的娃娃到白发老人,每一个右玉人都把挖坑种树当作天经地义的义务。人们自带干粮和水,翻山越岭,顶风冒沙。没有人讲报酬、要名利;没有人不出工、不出力。全县上下,领导率先干,干部带头干,群众同心干,不讲条件,不计代价,坚持苦干加实干、觉悟加义务、镢头加窝头的优良传统,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大打了一场旷日持久、艰苦卓绝的造林绿化战役。

     

        让绿色美山河,让绿色生财富,让绿色营和谐……近年来,我们实施“大生态”战略,依托绿色资源向贫穷宣战,向生态要效益,依靠绿色走出一条特色发展之路。(本报记者 邢兆远、李建斌整理)

     

    陕西:绿色已成主色调

     

    陕西省林业厅厅长 李三原

     

        在陕西省林业厅,有两张分别是2000年和2009年的陕西遥感植被覆盖图,两图对比,这十年间,陕西北部的黄土已被绿色覆盖,陕西版图的绿色向北推进了约400公里。

     

        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党的十八大为生态文明建设描绘的新蓝图,也是对林业工作的新要求。陕西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把“生态美”作为全面建设西部强省的主要内容之一,明确了美丽陕西建设的方向,让三秦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这是3700万三秦父老的期盼,也是4万陕西林业人的使命和职责。

     

        近年来,陕西通过实施林业重点工程、发展林业产业、推进林权改革、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全省生态面貌实现了由“整体恶化、局部好转”向“总体好转、局部良性循环”的历史性转变。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陕西省森林面积达到1.28亿亩,增加了1300万亩;森林覆盖率由37.26%提高到41.42%;活立木蓄积量达4.24亿立方米,增加了6300万立方米,绿色已经成为三秦大地的主色调。

     

        我们认识到,自然生态系统是建设美丽陕西的基础环节。为此,我们遵循国家国土功能区规划战略部署,不断优化配置林业生产力布局,加大秦巴、黄桥和关山五大林区生态效益补偿和公益林建设,提升300万亩固定、半固定沙地林分质量,彻底治理50万亩流动沙地,改善生态环境,构建黄土高原、秦巴山地、渭北台地三大生态屏障和长城沿线、渭河两岸、汉丹江两岸绿色长廊等“三屏三带”国土生态安全屏障。预计到2017年,陕西林地保有量将达到1.82亿亩,森林覆盖率稳定在45%以上,蓄积量突破4.7亿方。多年后,关中会成为中国大园林区,陕北会成为中国新林区,陕南会成为中国重要水源涵养区和生物多样性示范区。

     

        在新的历史使命下,陕西林业围绕建设生态文明总目标、突出改善生态改善民生两大主题,及时编制了《陕西生态美建设实施方案》,将扎实推进“关中大地园林化、陕北高原大绿化、陕南山地森林化”进程,全力推进美丽陕西建设。(本报记者 张哲浩整理)

     

    福建:武夷山的“美丽经济”

     

    福建省武夷学院茶与生物系系主任 李远华

     

        世界双遗产地武夷山是乌龙茶、红茶的发源地。这里有一句广为流传的“名片”:千载儒释道,万古山水茶。千百年来,武夷茶的“岩骨花香”,令人为之神往。近年来,茶产业成为武夷山市的主导产业,如今这里的茶叶种植面积已有13.8万亩,注册茶企1215家,涉茶人员6万人。

     

        好茶的生长环境离不开好山好水和独特的小气候。“武夷岩茶”为何质量上乘?武夷“大红袍”何以特别金贵?就是得益于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

     

        作为世界双遗产地,武夷山市为了实现保护与发展并重,将约占保护区总面积10%的集体林划为固定生产区域,供区内群众发展茶叶、毛竹、养蜂等资源非消耗型生态产业。同时确保占总面积90%区域的森林资源和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这个模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中国自然保护区较好解决保护与发展矛盾问题的一个成功典范”。但近年来,在利益驱使下,武夷山地区非法侵占林地、毁林种茶、烧山种茶时有发生,人为造成水土流失,严重影响武夷山生态环境和茶产业可持续发展。

     

        绿色产生效益,“美丽”也是经济。为了引导茶园在提高品质的基础上做好水土保持工作,武夷山市近年来鼓励老茶园改造成生态茶园,推行科学种茶。根据茶树喜温、喜潮湿、耐荫的生物学特性,我们运用生态学、农业气象学、茶树生理学等有关理论和茶树的物质循环、能量交流平衡原理,提出建立良性的生态结构茶园——树、茶、草“立体式”茶园,不仅能改善茶园小气候,提高茶叶产量,改善茶叶自然品质,还能提高茶树的环境适应能力,适应低温。

     

        近几年来,武夷山市连续对违规开垦茶山行为进行整治和打击,到目前已整治违规开垦茶山20000多亩。据武夷山市相关部门的最新数据显示,2006年至今,茶园面积增长不足0.4倍,茶产值和税收却增长了近15倍。所以,靠山吃山,发展产业,一定要立足生态,控制数量,提质增效,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才能实现绿色发展。(本报记者 高建进整理)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