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3月20日 星期三

    “今后就让我来做你们的儿女”

    作者: 《光明日报》( 2013年03月20日 10版)
    街道志愿者和老人们在一起。 本报通讯员 樊强摄

        几年前,重庆长寿区委常委张云平被任命为江南街道党工委书记。上任当天,他和几位同事去了长江边的扇沱敬老院。看着体弱多病的老人那样孤独和无助,张云平咽下了事先准备的一肚子话。张云平想:“我们经常说自己是人民的儿子,为什么不从当这些老人的儿子做起呢?”于是,在长寿区,五保老人有了党员干部“干儿女”,“留守儿童”有了志愿者呵护的“七彩小屋”——

     

        83岁的龙佰宣躺在床上,张云平靠近床边弯下腰:“老爹,我背你去医院看病吧。”

     

        这一声“老爹”让膝下无子的龙佰宣老泪纵横,两人就这样开始了持续至今的“父子情深”。

     

        重庆市长寿区江南街道,是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长寿经开区的组成部分。随着重庆钢铁集团环保搬迁等重大项目入驻,街道半数以上居民在短短几年内由农村户口变成了城镇户口。在农民变市民、农村变城市的转型过程中,江南街道一度成为重庆市有名的“上访街道”。2009年9月初,长寿区委常委张云平被任命为街道党工委书记。

     

        上任当天,张云平和几位同事去了长江边的扇沱敬老院。原计划是慰问住在那儿的老人,听听他们对街道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但看着体弱多病的老人那样孤独和无助,听他们谈着那些对常人来说再简单不过的“奢求”,张云平咽下了事先准备的一肚子话。

     

        第二天,张云平一个人回到敬老院,挨个儿和老人们拉家常。看到龙佰宣正在生病,马上把他背到了附近的医院。老人出院后,张云平经常去探望,给他送去了新衣、棉被等生活用品,抽空还把老人接回家洗脚、揉背。

     

        “我们经常说自己是人民的儿子,为什么不从当这些老人的儿子做起呢?”在街道党工委的一次会议上,张云平的提议得到了积极响应。街道办主任余罡和街道人大工委主任何斗锡,很快各自认了自己的五保老人“干爹”。

     

        余罡的“干爹”是刘金田。自从认了“干爹”,余罡总是定期带着礼物去敬老院探望,给他铺床叠被、洗脚搓背,还联系社会爱心人士,为老人们安装了洗衣机和空调。每逢“干爹”陈明志的生日,何斗锡都会带着全家人去敬老院给老人摆生日宴。老人过意不去,总是说:“又让你们破费了,这样为我一个孤老头花销,不值呀!”何斗锡也总是笑着回答:“怎么不值?等您100岁时,我们还要给您热热闹闹过大寿呢!”

     

        今年春节,龙佰宣老人连续第四年到“干儿子”张云平家过节。7天的时间里,“干儿子”一家都围着老人转:早上老人刚起床,“儿媳妇”便把洗脸水、漱口水端到了面前;刚洗漱完,一碗蜂蜜荷包蛋就端上来了。早餐后,“儿子”、“儿媳”搀扶着老人逛公园、看风景,陪老人聊天;午休时,“儿子”和“儿媳”轮流按摩,直到老人熟睡;晚饭后,“儿子”、“儿媳”又会抢着给老人洗脚。

     

        说一千,道一万,不如一个做给一个看。街道党工委4年前发文号召党员干部“认亲”时,还有不少人说风凉话,认为热闹一阵就过去了。4年过去了,“干儿子”、“干女儿”们雷打不动,坚持每月至少看望干爸妈一次,给他们铺一次床、捶一次背、洗一次脚,每个季度请他们吃一顿“亲情饭”。在街道干部带动下,江南街道9个村居的228名志愿者一共成立了11支孝亲敬老队伍,街道的107位五保老人和孤寡老人都有了自己的“干儿子”、“干女儿”。

     

        “视群众如父母”拉近了江南街道的干群关系,使人与人之间洋溢着融融暖意。锯梁村5组的廖志芳和张仁礼夫妇和他们的儿子,4年来一直义务照顾着村里20多位空巢老人的饮食起居。2011年儿子遇车祸去世后,夫妇俩悲痛欲绝。大学生村官唐晓燕获悉后,赶到廖家认亲:“你们义务照顾20多位老人是人间大德,今后就让我来做你们的儿女,为你们养老送终。”唐晓燕的举动得到了家人的支持,她的男朋友也专门赶到廖志芳家“认家门”。

     

        百善孝为先。以孝道文化为核心的系列活动,使尊老爱幼在江南街道蔚然成风。2010年,街道又为留守儿童精心打造了10个“大礼包”:每个村、社区建立留守儿童之家,提供免费爱心午餐(或牛奶),结对关爱帮扶的党员每月至少走访亲情慰问一次,每两个月与留守儿童家长电话交流一次;每月组织留守儿童免费观看一次电影;每年组织留守儿童到博物馆、科技馆参观一次。每天放学后,读小学一年级的谢幸佑都要先到龙山社区的“七彩小屋”,这里有书籍,有运动和娱乐设施,还有专门给孩子们辅导作业、跟他们一起做游戏的志愿者。谢幸佑的爷爷谢术江说,孩子很长时间没见过爸爸妈妈了,以前又内向又调皮,脾气也很倔。自从被志愿者带到“七彩小屋”后,谢幸佑完全像变了一个人,回家后也总是乐呵呵的,上学期末还得到数学100分、语文95分的好成绩。(本报记者 张国圣 光明网记者 李 宏)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