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3月18日 星期一

    中国道路 中国精神 中国力量

    本报记者2013两会印象

    作者: 《光明日报》( 2013年03月18日 05版)
    3月1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闭幕会。图为记者聚焦闭幕会场景。

    新华社记者 陈树根摄

    聆听一个个令人心动的梦想

     

        “中国梦”是由一个个令人心动的梦想筑就的。2013年两会上,我们聆听了一个个生动的梦想。

     

        “美丽中国”是由清澈的空气、纯净的水、蔚蓝的天绘就的。2013年两会上,我们倾听了谔谔之士的铮铮之言。

     

        “正能量”是由“八项规定”、打老虎又打苍蝇、民主和法治造就的。2013年两会上,我们倾听了建设清明政治的急切呼声。

     

        “改革红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2013年两会上,我们见证了深化改革的共识再次凝聚。

     

        ……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我们在诗词中追慕盛唐气象。盛唐活力在于宏大的开放,在于广阔的包容。惟开放方能百川汇海,成就万千气象。

     

        2013年的春天,2013年两会,国家最高议事殿堂的开放、自信和从容,让我们的筑梦之路,走得更扎实、更坚定。

     

        中国新的领航者,脚步声声,铿锵有力。沿着中国道路,胸怀中国精神,坐拥中国力量,迈向新征程。

     

        实干,真干,中国梦,就在前方!(本报记者 袁 祥)

     

    底层声音汇成国家宏愿

     

        妇女节那天,把钱认作一个符号的四川团刘永好代表提议,自己请团里的女代表聚一聚,这也是多年的惯例。小组召集人宋朝华说,还是在宾馆,让代表们集中精力提建议写议案吧。

     

        就这样,几乎每个女代表都把自己“关”在驻地,吃简餐,说短话,民意表达都在会上,所涉话题关乎国家命运,更关乎群众生活。

     

        不仅仅是女代表把自己“关”在驻地。当天晚上,敲开农民工代表刘钟俊代表房门时,他正埋头写议案。从建筑工地来到国家议政殿堂,刘钟俊进行了认真的调研走访;同样来自农民工群体的康仁代表,时刻惦念着农民兄弟的保险和养老……他们把底层的声音凝聚成国家的宏愿,把群众的期盼固化为一个个程序、一项项制度。正是这点点滴滴,不断推动中国日益昌盛。(本报记者 李晓东)

     

    因为直言不讳所以直抵人心

     

        “GDP第一,还是健康第一?现在到了认真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了。”两会上,钟南山代表的沉重叩问让公众戏称“发了飙”。十几天里,这位和呼吸疾病打了一辈子交道的院士的每一次发言,都因为直言不讳而直抵人心。

     

        在会上,我听到越来越多的代表委员在说真话实话,正是这些来自基层、反映真实的两会声音,凝聚成实现“中国梦”的正能量。(本报记者 邓 晖)

     

    最难忘,那一次次微笑

     

        作为记者,早已习惯去见证和记录两会上的各种“场面”,可忽然发现,代表、委员不经意的一抹微笑,也会记忆犹新:

     

        “最难忘的,是医保和养老,在我们全州已经先后实现了制度性全覆盖……”站在大会堂的台阶上,一位云南少数民族代表微笑着告诉记者,五年来他最难忘的事儿。

     

        “关于城乡统筹和城镇化的关系,我认为,政府还要重视一点,就是……”在驻地酒店的旋转门前,刚接受完采访的政协委员,停下脚步,转身走回记者跟前,微笑着补充道。

     

        ……

     

        微笑可以感染情绪,也可以传递能量。透过代表、委员不经意的微笑,我看到的,是投入,是感动,更是信心。(本报记者 甄 澄)

     

    直面现实,方能赢得未来

     

        采访今年两会,感受最深的是代表的担当意识、责任意识。最打动我的,是全国人大代表“最美洗脚妹”刘丽。那天,她穿一件天蓝色西服,戴了一副珍珠耳坠,坐在全国人大记者会的蓝色背板前,大方得体、侃侃而谈、从容自信。

     

        跟她握手时,你会发现,她的手指已变形,手心结了厚厚的茧子。就是用这双手攒下的辛苦钱,大部分都捐给了农村孩子,延续了几十个穷孩子的读书梦……

     

        直面现实,才能找准问题、解决问题。两会上,政府部门敢“亮底”:环保部说,大气污染十分严重;人社部说,跨省医疗报销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工信部说,手机上网慢是因为3G网络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

     

        我的一个很深的感受是:直面现实,方能赢得未来;直面现实,方能成就梦想。(本报记者 郭丽君)

     

    他带着两盘大米去发言

     

        两会代表的“创意”带给我最大的意外、最深的感动。

     

        翟友财,一位农业战线普通代表。第一次到北京开“两会”,他带着两盘大米去发言。

     

        他要告诉大家,中国农民一年辛辛苦苦收获的粮食,为了能卖得出去,还得辛辛苦苦把粮食层层“抛光”,让它变漂亮,结果那些毫无营养可言的“抛光米”,抛去了上千万人一年的口粮!

     

        翟友财是2900多名代表中的一位。他别出心裁、竭尽心思,为民担当、为民代言,用心为农民鼓与呼!(本报记者 温 源)

     

    开放透出的坚实底气

     

        “今天的开放日,没别的要注意,就跟大家说一句话:随便问。”3月6日,上海代表团的全体会议向媒体开放,会议主持人、上海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殷一璀代表的开场白令我难忘。当日,面对各路记者连珠炮般提出的十多个问题,上海代表坦然回应。

     

        不回避热点、不掩饰问题,气氛轻松而热烈、坦率而真诚,这是我对2013两会的至深印象。不仅仅在开放日,在小组审议现场的“较真”,在驻地会客厅的敞开式问答,12天会程内密集安排的14场记者会,每个细节所展现的开放、从容都令人欣喜。(本报记者 颜维琦)

     

    于平常之处发真知灼见

     

        “我就直接开唱了。”京剧表演艺术家叶少兰委员幽默的开场白令人印象深刻。不说空话套话,直奔主题,许多委员的发言一针见血,直言存在的问题,坦露深层次的担忧,更提出建设性意见。听政协委员的发言,是一种学习和享受——政协委员中多专家名士,他们总是能换个角度看问题,于平常之处发出真知灼见。(本报记者 张玉玲)

     

    每一个话题都能深度交流

     

        3月11日晚,在驻地宾馆用完晚餐,河北团的王刚、葛会波、刘大群、边发吉等几位代表并没有离开饭桌。因为第二天休会,他们要了几杯清茶,尽情地聊了起来。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成败得失,到学校文体设施向社会开放后的意外事故责任;从北方水资源短缺情况下怎样发展高效农业,到国家的植树造林改善环境政策。每一个话题都引起几位代表的浓厚兴趣。不知不觉,一个半小时过去了。餐厅要关门了,几位代表站起来,微笑着彼此共勉:我们要竭忠尽智,为民代言,为国献策!(本报记者 耿建扩)

     

    误读代表是媒体对职业的轻慢

     

        两会,是人民代表和政协委员庄严履职的时刻,报道两会,把代表委员履职的心愿和意志真实无误地传达给公众,则是媒体的神圣职责。

     

        但个别媒体对代表委员的误读时有发生,让人遗憾!铁飞燕代表,当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她用“莫名其妙”来表达自己的遭遇。她不解的是,自己在没抱希望的情况下当选人大代表,当她表达惊讶时,有些媒体解读成“她不是选举出来的”。经不起推敲的逻辑,把一些公众引向了误解,让她备感压力。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两会议题事关国计民生,更要求记者审慎、笃学和客观。草率行事、丁卯不分、不求甚解则是对媒体职业和使命的亵渎。(本报记者 柳 霞)

     

    “当个人民喜欢的好代表”

     

        今年两会,记者采访新疆代表团,认识了61岁的阿不都拉·阿巴斯。这位新疆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已连续三届当选全国人大代表。

     

        采访时,他严肃认真地告诉记者:“人民选我作代表,我不能辜负人民的期盼,一定得当个人民喜欢的好代表。”记者注意到,阿不都拉·阿巴斯的桌子上放着一盒降压药,一问才得知,他患有高血压病。为开好两会,履行好职责,他白天开会,晚上翻阅文件、报纸,写两会日记,上网浏览两会信息,拟定发言稿,每天只睡5个小时,饱受头痛之苦,只能靠降压药缓解。(本报记者 王昊魁)

     

    每一张选票都是民主的刻度

     

        民主存于细节之中。一个提法、一个细微的变化,都显现着公平正义与观念的变化。为什么人大的开幕时间定在3月5日?议案、提案、建议有何区别?“选举”和“决定”内涵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请按表决器”这几个字眼平凡而又神圣?这些我们不曾经意的小问题背后,展现了两会最打动人心的一面。从大会的议程安排到代表的一言一行,从每篇报道的采编到读者观后的反馈,正是在这一次次信息的交流传递中,民主法治的“中国梦”才更加真切。

     

        3月14日上午,人民大会堂选举的现场,划票、投票、统计、宣读计票结果、宣读选举结果……一道道程序,似乎让人感觉时间变得漫长。但我在想,每一张选票、每一个笔画,都是民主的刻度,这漫长的时间是人民权力行使、民主法治的践行。(本报记者 殷 泓)

     

    一位“80后”代表给予的感动

     

        两会带给我很多的震撼和感动,其中一位“80后”代表给予的感动尤为深长。

     

        遇见连云港新浦汽车总站的“80后”雷锋车手权太琦代表,是在人民大会堂外,一身制服的她在人群里格外亮眼。她告诉我,春运期间,他们那里多次发生因为1.2米以下儿童免票带来的超载问题,经过调研,她提的建议是《1.2米以下儿童造成客车超载问题的解决建议》。工作11年了,权太琦是个不折不扣的老雷锋车手。她说,每次帮完旅客,从他们眼神中传递过来的感谢,是她精神极大的满足。同为“80后”,她的话语让我感受到了精神的力量、向上的力量。(本报记者 李 可)

     

    “奔小康不拖全国的后腿”

     

        西部地区的脱贫、发展,是西部代表内心最强烈的愿望,也是媒体关注的焦点。这是两会期间采访甘肃代表团留给我最深的印象。

     

        从基层农民代表到省委书记代表,甘肃代表团几乎每一位代表都会结合两会相关话题内容,寻找甘肃发展的机遇。经过一年的努力,甘肃有了多大的变化?甘肃平凉市委书记陈伟代表告诉记者,甘肃的“双联”行动,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干部接了地气,群众得了实惠,大大小小的扶贫项目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但在陈伟看来,这些其实不是最重要的,“最大的收获其实在于提振了甘肃干部群众奔小康的信心”。他表示,有信心做到“奔小康不拖全国的后腿。”(本报记者 宋喜群)

     

    把百姓呼声带进国是殿堂

     

        “妈妈,广场上怎么这么多人?他们是干什么的啊?”

     

        “他们要开会啊,商量、决定的都是国家大事。”

     

        “那他们能让老师少留点作业吗?我都没时间玩……”

     

        妈妈笑了:“真是个小懒蛋,你的作业算什么国家大事!”

     

        十几天的两会报道工作让我的神经一直紧绷着。但这段在会场外偶然听到的母子对话,却时不时响在我耳边。我想对那位母亲说:你错了。在会场上,我不只听一位代表提起孩子们繁重的课业,他们在为减轻孩子们的负担出谋划策。因为,这不仅仅是一个孩子的几页作业,更决定着中国的未来。

     

        教育、卫生、环境、食品安全……凡是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都是代表们讨论和关心的焦点。极少官话、废话、场面话,代表们往往从每日生活中的最细微处入手,探讨如何解决群众最关心的问题。

     

        人民事,即国家事。在两会,我深切感受到:代表们把百姓的呼声和愿望带进了人民的国是殿堂。(本报记者 齐 芳)

     

    民族的守望,时代的宽度

     

        2013年两会,对梦想的期许与追逐是最强音。

     

        “我的梦想就是农村的孩子也有美丽的校园,有舒适的环境……”云南省昭通市普洱渡收费站收费员铁飞燕代表是位“90后”,家住农村,心中盛满了娃娃们的心愿。

     

        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海委员期待自己能成为一名二胡演奏家,乐曲婉转,梦想飞扬。

     

        梦想的生成,凝聚了民族的守望;梦想的力量,透过了历史的风烟;梦想的价值,敞开了时代的宽度。(本报记者 王国平)

     

    一股股正在迸发的正能量

     

        这是一段看似寻常的日子,却注定不再一如往常。

     

        天气,从未具有如此重大的意义。无论是雾霾重重,或是细雨沥沥,总会引人思考:环境、污染、生产、生活、文明……

     

        勇于直言,拒绝冷漠,永不懈怠。每每听会,常常问自己:同一个时间,同一个地点,那么多声音同时响起,组合起来,不就正如现实的中国——困难叠嶂,矛盾交织,但却激情浩荡。

     

        话语,掷地有声。

     

        家国情怀,感同身受。美丽中国与你我息息相关。

     

        这是一段不寻常的日子,但一切又如往常。

     

        每一天都有自己的轨迹。掌声响毕,静默之中,人们看到一股股正在迸发的正能量,它质朴、真实,直抵人心。(本报记者 靳晓燕)

     

    改革共识再次凝聚

     

        十几天的采访,在会内会外听到最多、印象最深的一个词,就是“改革”。大力推进改革不仅形成新的共识,也有了明确的行动路线图。

     

        比如说,根据已经通过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铁道部这个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来的堡垒,终于走向政企分开;又比如说,几年前我就关注并报道食品安全问题,痛感“八个部门管不好一头猪”之弊,如今随着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的设立,监管体制将明显理顺。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其表决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机构改革方案,都具有法律效力。这些报告和方案,都是对13亿人的庄重承诺。让改革的蓝图落到实处,是未来五年人们的期待。(本报记者 王逸吟)

     

    因梦想而生的感召与变化

     

        两会采访的每一天,几乎都能听到关于“中国梦”的各种表达,更能深切感受到因梦想而生的感召与变化。

     

        因为有梦,所以履职态度更加热诚。“还有什么能充实进提案?还有什么可以发言呼吁?”很多新委员时时自问,处处交流;“这几天晚上取消一切活动!专心学习,开好会,发好言。”不少老委员给自己下了“铁命令”。于是,主动“晒”提案、积极谈想法者多了。不是“热热闹闹走过场”,而是“聚精会神提建议”,梦想在心中,委员们更加意识到肩上重似千钧的责任。(本报记者 王斯敏)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